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学生立场与有效教学

学生立场与有效教学

教案设计   2024-12-14

有效的语文课堂不能单靠教师来建构,这里有一个立场问题。教师如果仅仅站在自身立 场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是不会发生的。教师还要时时把握住学生的立场,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照自身的教学,有效的教与学才可能发生。董水龙老师的《背影》教学案例(《语文学习》2006年第6期)所做的探索引发了我对学生立场问题的思考。

董水龙老师在教学《背影》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那就是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他在引言部分也明确提到他在这堂课上把着力点放在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弄懂的,哪些是学生如果没有教师或资料的帮助就永远也无法弄懂的上面。这意味着,他要在这个着力点上用力,首先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要弄清楚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弄懂的,也即弄清楚哪些是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解决的问题;二是弄清楚哪些是学生如果没有教师或资料的帮助就永远也无法弄懂的,也即弄清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困难所在。对第一个层面的问题,他是通过平时学生在周记和习作中体现出来的情感以及学生的基本阅读水平作出回答的,他认为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是学生能够解决的,这是属于学生自己能弄懂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体验到:父爱并不总是无私的,每个个体应该都对生命、人生、社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这也是属于学生已有的基础;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发现学生阅读了课文之后,马上能回答出文章的主题是“父爱”。

文章写了四次背影并体会到那次下铁轨上站台的描写,得出这是表达无私的父爱的主旨的结论。这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发展中进一步弄清了学生自己能弄懂的地方。接着董老师开始解决第二层面的问题因为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存在着矛盾的问题,即学生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体验到父爱并不总是无私的,但通过课文阅读学生却得出了无私的父爱的结论,而《背 影》一文之所以成为经典,充满着无穷的魅力,恰恰是因为作者写出了内心这种复杂感情和对父爱的独特体验,作者的体验蕴涵着从有私的父爱到无私的父爱的感受变化的过程,这个变化的过程一方面在文本中通过一些关键语句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则潜藏在写作背景中。而学生对这两方面内容的学习均无法靠原有的基础自动完成。这就是学习的困难所在。

于是教学流程很快就顺着困难而下,教师把这节课的重点集中在能体现父爱变化的关键语句和有关背景上。对关键语句的学习,他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他让学生到课文中找答案,学生 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这更加印证了他的判断,这个问题是学生的困难所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他们是无法解决的。于是他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在朗读了三遍后,开始陆陆续续有学生举手了,从师生互动中的学生发言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在逐步走向深入‘不相见’是因为‘我’不想见父亲。父亲认为‘我’不好,但他却渐渐忘却了‘我’的不好。父子有矛盾,应该是父亲错在先。他(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说明父亲先前待作者很好,但后来就不好了,说明父亲先做错了。‘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句话,让作者想起了父爱并原谅了父亲。为了让学生更深入而具体地理解背影潜在的父子关系的变化教师接下来又把从《〈背影〉背后的故事》、《〈背影〉里的背影解读》、《〈背〉何以成为经典?》等几篇文章中摘录的有关朱自清父子关系的矛盾的文字资料发给学生。并提了一个问题在你了解了真相后,对‘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怎么理解呢?你还认为朱自清的父亲可爱吗? 我们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入了因为父亲娶妾,导致家庭失和,所以在作者的心里,父亲整个形象,是并不可爱的,让作者很难找到父亲作为正面形象的优点, 所以只有这次唯一的背影才勾起了他的记忆,让他感动,是作者对父爱的感悟。教师又进一步追问假如你也有这么一个父亲,你又会怎样对待他? 不少学生回答我想我还是会原谅 他的,只要他能回心转意,毕竟我们有血缘关系,这是我们之间永远也无法割舍掉的关系。 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师生互动的成果最终有效进入了学生自身的认知与情感结构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节课上,教师基本是沿着两条交叉在一起的线路走,一条线路是关注学生的已有基础,不断确认哪些内容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如提问学生看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三个重点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对文本中四次背影的读解,等等。另一条线路是关注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不断确认哪些内容是必须由教师启发或提供背景材料才能解决的,以引发新的学习,把学习引向深入,如三个重点问题中的第二、三两个问题的学习。这两条线路有三个交叉点,依照课堂师生互动的顺序,它们分别是:

确认学习内容→辨识学习内容→解决学习内容

第一个交叉点,教师要确认哪些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否合适,这里蕴涵着两条线路的起点,主要集电在第一个环节即导入环节。第二个交叉点,教师不断地辨识哪些内容是教师不教学生就能解决的,哪些内容是必须由教师教的或是必须提供补充资料才能解决的,这主要集中在第二、二环节。第三个交叉点是在学生已有基础(不教就能懂)上,引导学生集中力量突破难点,解决最后的困难。为了更清楚地看到这三个交叉点,我们把它们放大如下表:

确认学习内容

辨识学习内容

解决学习内容

1、根据学生平时的周记和习作,发现父爱并不总是无私的,每个个体都对生命、人生、社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2、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背影的魅力正在于由“有私的父爱”到“无私的父爱”的变化过程。

1、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内容:(1)“背影”的主旨;(2)找出现在与回忆部分的分界;(3)找出文章四次写背影的地方并体会下铁轨上站台表感情。

2、学生不能解决的内容(困难内容):(1)为什么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2)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记的事他的背影”而不是其他外貌或体态或品德之类呢?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讨论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第一个内容(困难内容)。

2、补充背景材料和专家对《背影》的解读文章,学生读后与老师一起研讨,解决不能靠自身解决的第二个内容(困难内容)。

点击显示
【学生立场与有效教学】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54457/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