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棉鞋里的阳光》是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呈现了小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通过对小峰母子给老人晒棉被、晒棉鞋过程中人物的动作、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赞扬了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关心、体贴长辈。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年级学生在起步阶段,更应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心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读书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中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会写“妈、奶”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和自读自悟课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棉、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有一双胖乎乎的小手,你用你的小手为家人做过那些事?
(学生各抒己见)
好,看来大家都是家长的好帮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很值的学习的好伙伴。读了课文,你就会知道他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板书课题:棉鞋里的阳光)
兴趣是最好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读文、识字
1、提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标出自然段。
明确读书的要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重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出示本课要认的生字:
⑴ 学生自由选择生字,并进行读字、组词、读句子。
⑵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
⑶ 自由找学习伙伴,共同分享识字的乐趣:
小组成员互查、互帮、互学。
3、检查识字效果(过关测试):
第一关,我会读:
棉花 眼睛 中午 躺下 合上 照亮 盖上 摆好
第二关,我会连:
合 睡 收 脱
棉衣 棉被 眼睛 午觉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教师有层次性、有梯度地把识字进行安排,扩展了学生的词汇量。
三、多读感悟
1、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2、读课文:
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
3、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是从哪儿读懂的:
学生各抒己见。
4、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自由质疑,尽量让学生互相释疑、多读释疑。)
5、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形式要多样化)
打破了传统“串讲”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感悟、让学生自主学习。
四、发出倡议、延伸学习
1、说说小伙伴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2、号召性语言激励学生做长辈的小帮手,学会关心他们。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适时倡议,引导学生将获取的知识运用于课外、社会,从而使学生有了时时、处处学语文的意识。
〖板书设计〗
7、棉鞋里的阳光
阳光
小峰 关心 奶奶
棉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巩固识字、指导书写“妈、奶”等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1、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小组比赛分角色朗读课文。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文基本训练。因此,在整个阅读中,教师要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以主体参与的角色体验课文、读好课文。
二、巩固识字
1、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2、认读本课的生词。
3、自由选字,给字找朋友。
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与生字见面,提高识记的能力。
三、指导书写、重在激励
1、出示生字,读一读。
2、看一看、分一分、想想怎样学比较好?
(渗透分类识字的方法)
3、逐字练习,落到实处:
⑴ 指导第一组“妈、奶”:
学生试写感悟、交流体会。
教师指点:
女字旁中的“提”,书写时不能超过“撇”。
“乃”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钩”。
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示范指导,学生练写:
看一看:
看清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练一练:
学生认真书写。
引导欣赏:
自我欣赏。
组内欣赏。
集体欣赏。
⑵ 指导第二组“放、收”:
学生观察,说说相同的地方。
教师指导反文旁的写法。
学生描红、练写、再欣赏。
⑶ 指导第三组“午、合”:
学生独立描红书写,说说自己的发现。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组织欣赏。
引导学生看范写、描红、赏析从而感知写好字的乐趣。学生学会主动观察、细心书写,让学生自我欣赏,他会有一种成功感。
四、教师进行随机评价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