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示范,由读入写_语文论文
——古诗词鉴赏教学例谈
大纲要求高中生应“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作品自然包含古代诗歌,因此,几乎每年
高考都有古代诗歌理解鉴赏题。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个领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人对古代诗歌的教学仅
仅停留在翻译古代汉语字词的水平上,或者仅仅满足于背诵一些诗词名句以应填空之需,自然距离达“纲”甚
远。有的人虽也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但是或晴蜒点水,或只读不写,学生的朦胧感知不能上升为明晰的认识
,因而鉴赏能力的形成还是落不到实处。可以说,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的赏析的确是个薄弱环节,这
也是造成高考时这类题目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
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师亲自示范,带学生深入感悟诗作,进而学写赏析文章,是切实提高其古代诗歌
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学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初步”二字。由于对中学生的鉴赏要求只是“初步”,所以不能求其像专家教授的论
文那样博大精深、广征博引,作艰深的理论探讨。例如写李白,大约只须写到“豪放飘逸”“清水出芙蓉”等
,不必“神识超迈”(赵翼《瓯北诗话》),“放言实是法言”(刘熙载《艺概》);说意境,只说“是作品
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高中课本《古代诗歌的
艺术欣赏》),不必大谈“意象”(王世贞《艺苑卮言》)、“兴象”(胡应麟《诗薮》)、“情景”(王夫
之《姜斋诗话》)、“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等。当然,“初步”也不能仅是浅层次停留在对诗词语
言文字的简单诠释上。
第二,立足学生实际,帮助他们克服时代差异,借助形象思维,设身处地理解诗词意境。由于时代的差异
,当今中学生对古诗词中描写的意境往往有较大距离感,难以理解。例如离别这一题材,由于古人远行只能借
助舟楫车马,而今天交通工具已进步,日行万里并非难事,离合聚散不算稀罕,因此那种“相去万余里,各在
天一涯”(《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等愁苦,学生未必
能全部理解。但是,人类的情感又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想像,设身处地,往往能帮助学
生克服时代差异所带来的困难,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例如“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
易哭后心理活动如何?若设身处地,便不难代为设想。他想收留琵琶女,但自己左迁湓江,收留一个江湖歌妓
,怎禁得世俗非议?他想帮她打听商人的下落,但那唯利是图的商贾又怎能治愈琵琶女心灵深处的创伤?他想
资助她一些银两,但又怕亵渎了她高洁的人格,而且那精妙的琵琶曲是仙界的音乐,哪能用银钱去玷污呢?…
…月上中天,凄寒的江风吹得芦荻瑟瑟作响,江涛发出悲凉的叹息。琵琶女伫立良久,向诗人深深一鞠躬,随
一叶扁舟消失在茫茫江天。诗人心弦乍断,百感交集,但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能对沉沉夜幕发出无可奈何的
呼号:茫茫黑夜啊,你吞噬了多少美丽的人生!
其他如《涉江》中屈原的心理活动,白居易《夜闻歌者》中“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姜夔《扬州慢
》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是真消极吗?)等,都不
难通过这种方法去理解。
第三,赏与析结合,从对语言文字的析中引出对艺术形象的党。我国古代诗词受韵律、平仄等限制,语言
十分考究。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意胜”“象外之旨”“神余言外”等,要求“平字见奇,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说诗@①语》)。中学生虽有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对诗词语言的理
解,能力还相对薄弱,因此,指导他们写赏析文章,起点不能过高,要从语言文字的分析入手,抓住重点诗句
,把握艺术形象。例如“琵琶声停欲语迟”,简单的七个字就不仅仅记叙了动作,而且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琵琶
女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始闻“问”声(“寻声暗问弹者谁”)一惊,故“停”;继而辨明问意,故“欲语
”;但久历风尘,饱经沧桑,飘零江上,一颗残破的心,从何说起,故“迟”。七字三顿,细致入微而又婉曲
含蓄,内涵十分丰富。再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卷”“拍”三字动词神完气旺,
笔力千钧,勾画出气势雄浑的“大江赤壁图”。抓住这些地方,析中赏,赏中析,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中艺术形
象。
第四,教师示范,做出榜样。目前,供学生写诗词赏析文章的参考例文几乎没有。专家论文往往高远,可
望而不可即;《教参》上没有现成的例文;各式各样的作文选瞄准的又多是高考作文。教师亲自动笔写,可填
补这个空白。教师的文章好比一架梯子,一端立足学生实际,一头搭靠名家名作,它本身也许没有多少学术理
论价值,但谁能否认,踩着这梯子登堂入室的学生未来却很可能在学术理论的殿堂里大有作为呢?
下面举例谈谈我是怎样落实以上几点,带领学生写诗词赏析的。
一、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布置题目。
我拟定的题目是: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
评张继《枫桥夜泊》。
诗中的寒山寺距苏州中学约三公里,有的学生在上幼儿园时就去参观过,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在苏州更是
妇孺皆知,但是深入感悟它并学写诗词赏析文章对同学们来说却是第一次。选这首诗训练,既浅近熟悉又有一
定难度。字数限定300左右,无话说的同学会觉难以凑够,
想过分展开的又觉容纳不下。这样,写作难度大体
定位于“初步”上。
二、明确写作目的。要求结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文学评论的有关知识,参照课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
词四首》,除去其中旁征博引和理论探讨的成分,侧重于对诗歌语言和意境的把握,挖掘作品的意蕴,然后把
它传达给读者,给人以美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
三、提供条件,创设情景,引导同学们入情入境,做好写作前的情感准备。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秋天的夜晚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
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虽然这一题材同学们已非常熟悉,但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
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毛泽东《实践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特意带
他们去了一次寒山寺。有别于他们以前的观览,这次是有目的有任务有理性指导的自觉行动,在时机和条件上
我都作了精心安排。利用班会课加课外活动时间,选择秋天,下午,薄阴天气,游人稀少之时。参观时要求学
生不要结成群,宜三三两两或独自行动,脚步要慢,话要少,声要轻,在枫桥徘徊徘徊,在寒山寺徜徉徜徉,
观看名人字画,亲自撞一撞寺内古钟,慢慢品味那袅袅的余韵,进入意境。其中关键处,教师稍作点拨。(以
前我在安徽时,这一步骤是通过展示江南水乡风情画和提供相关的文字材料实现的。)这些现场的直观感受给
学生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播放《良宵》《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带“宵”“
月”“夜”“晚”的古曲,引导学生驱遣想像,领会其诗意美,从而对诗中描写的情景初步得之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