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备课资料汇编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题目简说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内容提示
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结构图解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作特色
此文虽短,但对人物描写相当传神,对场面描写真实,对感受描写深刻。因此,我们要认真揣摩、品析课文的语言,学习大师驾驭语言的能力。
准确、生动的词语:
1、“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
句子加粗的三个字“扫”“翻”“点”,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梁任公的大学者风范:谦逊,自负,诙谐。“扫”字突出其平易近人,“翻”字写出其思考状,“点”写其他对自己的肯定。这三个动作,也深深地吸引住了台下的学子。
2、“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他掏出手巾拭泪……”
以上文字是描写梁任公讲演生动时的情景,加粗的动词语准确地描绘出完全进入状态的梁任公形象,“掩面”“顿足”狂笑”“太息”表明梁任公已完全把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人物,“掏”“拭”也说明他已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了。这样的演讲,怎会不吸引人呢。还是梁启超评得中肯:“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总之,这些加横线词语准确地描写出了大学者梁任公的才与情。
使用合理、重点突出的复句:
1、“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前面两个分句的否定重点突出最后一个原因。前面两个原因起了铺垫作用,尽管梁任公在政治领域颇有影响,但其学术文章对于青年学子的影响更大。
2、“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这也是一个多重复句,首先陈述梁任公语言不利的一面,接着话锋一转,他“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因而大家都听得懂,并且递进到效果超过国语。这个结构,突出了梁任公先生演讲投入,魅力四射。
合理运用骈句:
本文还使用了一些四字骈句,为文章增色不少。
1、“……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2、“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
3、“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这些句子,四言一句,读来上口,节奏优美,或勾勒梁任公先生出场风采;或描绘黄河壮景,气势不凡;或摹其讲课言行之多变,生动绝妙。可以说,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紧凑而丰富的语句:
紧凑指其文字简洁,丰富指其内容丰富而深刻。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此段文字只有两句,但内容丰富。首句从三个方面评价梁任公先生,并以当世少有这种人而反衬之;同时,这也是写作此文的原因。后句紧凑承前句,回忆往事,笔而记之。一句话说完,不留尾巴。这种文风,值得提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探究
1、文章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
⑴ 讲演稿预先写好,又整齐又美观;
⑵ 外貌,突出其“风神潇洒”;
⑶ 谦逊而又自负的开场白;
⑷ 开头引用古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⑸ 先生博闻强记,能成本大套地背诵;
⑹ 先生忘情投入,讲演成为表演;
⑺ 演讲的效果。
2、根据作者的记录,梁启超做这篇演讲时大概是哪一年?在作者看来,那个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启超怀着怎样的情感?排除开作者以此作为铺垫不言,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提示:文章开篇讲得很清楚,这次演讲大概是民国十年左右的事情,那么就应该在1921年左右了,距1919年“五四”运动已经将近三年了。在作者看来,梁启超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他对青年学子的意义主要在于学术方面。
如果你想对作者的这种观点作出评价,或者形成自己关于梁启超的看法,那么就应该多多阅读梁启超先生的作品,亲身体会他那种“笔锋常带情感”的文字,另外也要涉猎一些关于梁启超的历史材料,学会在别人评价的基础上组织自己的观点。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地位和意义之重大,只要是知晓一点历史的人,都应该比较清楚,决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至于他对中国学术贡献之巨,也难以简而言之。对于这样一位在政治和学术领域都举足轻重的人,作者是将注意力大量地放在学术上,然而是不是所有的青年学子都像他那样只是受学术的引导,并不可以凭他一家之言。
3、作者是怎样描写梁启超先生的开场白的?他对之作何评价?
提示:梁实秋对梁启超先生的开场白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这是开场前的动作,记载得非常清楚。为什么会如此清楚呢?让我们来看后面的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不待作者说,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一位活生生、有那么一点点谦逊其实又非常自信的梁启超先生了。作者本来就很景仰这位大师,现在得以亲炙其学问,自然是更加佩服又觉得满足。
4、也有人认为,本文给人一种过简过省的感觉,好像没有充分展开,如此精彩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描绘应描写得更充分一些。除了直接写演讲,还可以写梁任公的其他的事,如作者写自己后来在茅津渡候船渡河的情景就是一种延伸,可全文仅此一处;又如“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读起来有些“紧”,不够舒展。你觉得这是否言之有理?请与大家辩一辩。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限度,语言的简洁也是如此。简洁美并不是惟一的或最高的文体美的追求,它应该以不损害文章的神情为前提,否则就会误入苟简的歧途。古人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为了充分表达某种神情,在文字上可以进行有意的铺排。
其实,为了传神,文中也有些描写着墨较多,如对他的演讲稿、开场白的描写,对他背诵古诗文的描写就是例证。
简洁和丰繁,是语言中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各有各的功用,应统一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做到繁简得体,才利于写人状物,叙事明理,突出主题。
5、摘录这篇散文中能够表现出听者身心具醉的融入演讲的句子,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与同学交流交流,你们有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演讲或授课?
提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