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中击日寇──访老雁翎队员、民兵抗日英雄赵波
位于冀中平原的白洋淀,水深面阔,芦苇茂密,物产丰富,是保定至天津间水运必经之地。名扬天下的雁翎队当年就活动在这366平方公里的淀泊里。荷花盛开的季节,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淀中的赵庄村,采访了老雁翎队员、闻名全国的民兵抗日英雄赵波。
8岁就开始给地主拔草看苇,13岁便打短工的赵波,先后在雁翎队担任侦察员、分队长和白洋县大队长。老人今年虽已74岁,却耳不聋背不驼,一双智慧的眼神,折射出老人当年的机灵与英勇。简短的寒暄之后,他的思绪回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岁月……
血债要用血来还!日寇灭绝人性的暴行,激起了白洋淀人民奋起抗日的激情。他回忆说,1938年秋,中共新安县委和县政府以水上猎户为骨干,以40支大抬杆(水上打猎用的火枪)为武器,成立了一支水上抗日游击队。为防止枪上的药孔被水打湿,队员们常在信口(点火处)插上一根雁翎,所以,县委书记侯卓夫命名它为“雁翎队”。
在冀中九分区的领导下,雁翎队充分利用淀泊的地形地物,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开展水上游击战。他们有时在芦苇深处巧设埋伏,打击敌人水上巡逻艇,有时趁着淀洼浓雾袭击敌人运输船队,有时又化装深入敌后除敌特、端岗楼,不断痛击日寇,建立了水上游击奇功。1940年,赵波加入了这支光荣的队伍。
1941年初,日军调集130多只汽船配合步兵和骑兵,准备对白洋淀进行水陆联合大“扫荡”。一天,担任侦察员的赵波和队友田振江在侦察中发现:20多名日军和30多名伪军乘两只巡逻艇到赵北口去了,估计下午返回。于是,立即报告了领导。雁翎队和区小队决定密切配合,打击敌人。果然,敌人下午3点多钟返回来了。当汽艇进入我射程之内时,队长郑少臣瞄准船上掌舵的日军,“砰”的一声,那个日军一头栽倒在舵轮旁。紧接着,20多支大抬杆、排子枪同时射击,击毙20多名敌人,日军小队长中下太郎也被当场打死。当敌救援船赶来时,队员们每人顶着一个荷叶,踩水游进苇塘深处安全撤离了。
更让老人兴奋的是全歼敌河防大队的事。1943年秋,日军对我北岳区进行秋季大“扫荡”,加强了白洋淀的水上运输。为了切断敌水上运输线,冀中九分区指示雁翎队广泛出击,狠狠打击敌人水上包运船队。根据侦察的情况,雁翎队决定在王家寨东边横埝苇塘伏击敌人。9月14日黎明,队员们头顶荷叶,身披水草,隐蔽在没膝的水里密切注视着敌人。当太阳一杆子高的时候,敌船出现在雁翎队眼前。船队越来越近,队长郑少臣“啪”的一枪,桅杆上的那个“猴子”一个倒栽葱掉了下来。紧接着,雁翎队30多副大抬杆一齐开火,敌人顿时倒下了一大片。赵波和战友跳上敌船,英勇地和日伪军厮杀,敌人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敌人,有的举手投降,有的抖作一团,几名跳水而逃的敌人,也被队友劈波斩浪一个个抓了上来。
这次伏击战仅用半个多小时就胜利结束了。敌河防大队130多名日伪军全部被歼,凶残的日军小队长部十加三郎也被生擒,还缴获步枪100多支,以及轻重机枪和大批军用物资,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有力地支援了北岳区的反“扫荡”斗争。就是在这次战斗结束后,赵波被冀中九分区评为“抗日战斗英雄”。
赵老指着挂在墙壁上的30多面锦旗和毛主席60年代初授予他的一支老枪,说:“党和人民给予我的荣誉,使我常常想起抗日的烽火岁月。”他还幸福地回忆了江主席接见他时的情景:1991年9月18日,江总书记来白洋淀视察时,专门接见了他,并让他陪着,随船在芦苇中穿行,讲述当年的战斗往事……
谈起开展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活动的意义时,老人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日本国内还有人想否认他们侵略中国的罪行,这是办不到的!我们的新一代应该永远记住这段历史,决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在中国重演。”
1995年8月29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