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实录片段赏析
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乡愁教学实录片段赏析。在课文《乡愁》中,余光中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乡愁教学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乡愁教学实录片段赏析由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和学生一起学习《乡愁》,他们的发现和质疑不断制造着新的教学契机。这促使我不断变幻对话方式,导引学生通过反复揣摩语言以体会诗歌内涵的情味。课后反思,这堂课运用对比的方式“咀嚼”诗文,还真让教学多了一些语文味儿。
一、“新”与“旧”
生:一定要选“邮票”这个意象吗?
师:你想换作什么呢?
生:可不可以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换作“乡愁是一句热热的叮咛”?
师:有意思。同学们评评。
生:我觉得可以,“叮咛”也是母亲常做的事情。
生:可以,但不太好,不够含蓄。
生:不好,很普通,大家都会这么想这么写,没有创意。
生:根本不行。余光中写《乡愁》的时候,恐怕电话还没有那么方便,母亲的叮咛不容易传达到吧。
生:“叮咛”不好,主要是引不起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像“邮票”,这词语让人遐想联翩,让人想象这一封封信里传递着母亲和儿子多少故事啊!
生:“邮票”标志着分离与挂念,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所以会引起所有读者的共鸣。而且这个比喻很新颖别致。
生:如果不用“邮票”而用“叮咛”,后边的“这头那头”也不能用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就被破坏了。
师:讨论得非常好,因为大家已经在不自觉中涉及到了诗歌意象选择的要求,比如要新颖,要含蓄,要引发联想等等。来,读这一小节,把你们的感悟用朗诵表达出来。(生反复读)
师:如果你现在来写《乡愁》,你会怎么选择比较新奇的意象呢?
生:乡愁是一个短短的电话。
生:乡愁是一封淡淡的e-mail。
生:乡愁是电视台每日的天气预报。
生:乡愁是摄像头前久久的等待。
……
二、“重”与“轻”
生:我发现诗歌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
师:你是不是觉得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替换?
生: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师: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是否一样。(生齐读)
生:“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距离的两个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
师:说得不错。再来读一二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
(生换读一二小节)
生:“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
师:好个厚度不够!汉语言就是这样,相同的意思因为语音的不同就会使一个顿挫一个轻快。余光中用顿挫而弃轻快,这就是诗人内心世界很郁闷的折射。来,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争取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重。(学生换读比较)
三、“有”与“无”
生:四节诗中的四个形容词都用得很有意思。邮票是“小小的”,船票是“窄窄的”,坟墓是“矮矮的”,海峡是“浅浅的”,这些词语都很普通,但我觉得很耐人寻味。
师:发现得好。邮票自然是小的,但是如果删去“小小的”,味道会如何呢?读一读。
(生读:乡愁是一枚邮票)
生:不好,好像差点儿什么东西似的。
师:差什么?
生:“小小”中似乎有大大的什么……
师:有意思。“大大的”什么呢?加上。小小的”,再读一读。
(生加上反复读)
师:说说“小小的”中间有什么“大大的”?
生:小小的邮票,大大的空间。
生:小小的邮票,重重的离愁。
生:小小的邮票,深深的思念。
生:小小的邮票,长长的距离。
师:小小的邮票,如那小小的蚱蜢舟——
生:载不动许多愁。
师:对了,邮票越小,离愁越多越沉越深。这实际上是诗人一种痕迹不露的情绪暗示吧。再来读,读出你们感觉到的小与大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奇”与“平”
师:我年年回老家去给妈妈扫墓,我妈妈的墓并不高大,但是我每次站在妈妈墓前,心里头总会涌起一种奇特的感觉,如果我来写诗歌,我只能写“思念是一座高大的坟墓”。老师和余光中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大家评一评谁写得更好呢?
生:诗人的“一方矮矮的坟墓”和王老师的“一座高高的坟墓”都写得好,虽然不一样,但都表达出了相同的情感。
师:谢谢你的肯定。我们的情感相同在哪里呢?
生:都很苦闷。
师:那我们的表达为什么却恰好相反呢?
生:您站在高大的坟墓面前,您就很渺小。您的母亲睡在高大的坟墓里面。会很孤独。
师:很好。高大的坟墓衬托出了——
生:王老师的孤单。
师:是的,母亲在坟墓里边那样孤独,而女儿在坟墓外边同样孤单。当时我就是这样的感觉。另外,坟墓那么高大,似乎——
生:您和母亲的距离就更遥远了。
师:对,每年,就是这种孤单和遥远让我每一次扫墓的时候都泪如雨下。而余光中呢,那“一方矮矮的坟墓”又暗示了一些什么感情呢?
生:“一方”的意思就是小,母亲睡在那么小的坟墓中,会不会很逼仄,不舒服?
生:“矮矮”也是一样,坟墓这么小,但诗人和母亲的距离却是天人相隔,那样遥远。这些词语表达出了诗人的心痛。
生:“矮矮”也表达出了诗人情绪上的极端压抑。
师:其实第四节中的“浅浅”的运用也是一样的。换个人,他写的诗歌就可能是“乡愁是一湾深深的海峡”,没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海峡本来就是深的,不可能浅,浅只是诗人的一种错觉。
生:不是错觉,是希望,希望那海峡浅一些,再浅一些。
生:我认为这个“浅浅”,比“深深”表达的感情更为厚重。海峡虽浅,但是台湾和大陆却不能团聚,这和那“矮矮的坟墓”表达的无奈和痛心是一样的。
师:非常好。同学们用个性化的语言解读着诗人个性化的感受。这就是真正地读诗了。那我们来读吧,读出这两节诗中沉沉的压抑和绵长的叹息。
(生反复读这两小节)
[以前讲《乡愁》,探讨得多的是“浅浅”的含义,没有想到这次却在“矮矮”上做出了一些文章。有些意思。]
五、“直”与“曲”
生:我发现这四节诗有一个不和谐的地方。第一节的开头是“小时候”,第二节是“长大后”,可是第三节开头变成了“后来啊”,第四节又变成了“而现在”,诗人为什么不一直保持一样的语言形式呢?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变呢?
生:第三节这样开头“中年后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第四节这样开头“老年后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小时候”到“长大后”到“中年后”再到“老年后”,这样形式上不是更整齐吗?
师:你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孩子,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那么,按照你的改法,我们来读一读,大家体会一下看行不行?(生读)
生:我觉得把“后来啊”改成“中年后”不好,“后来啊”,有点像讲故事那种味道,娓娓道来,让人觉得亲切。
生:一个“啊”字,给了我一种时间很久远的感觉,好像作者长长的一生就在这“啊”字中了。而“中年后”比较死板,没有那种一声叹息的沉重感。
生:“后来啊”还给人一种联想,母亲的去世带给诗人的惆怅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此刻,还会延续到未来。总之,我觉得“后来”是一个时间不确定的词语,这会让人联想到作者一生的坎坷,这就使全诗更有了一种沧桑感。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有几个词语用得好,“娓娓道来”“一声叹息”“不确定”“沧桑”,这表明大家对这个“后来啊”的体会比较深刻。“而现在”你们怎么看?
生:我觉得“而现在”好像一下子就把什么东西定格了。
生:我的感觉是“后来啊”,把人的情绪和思维拉得很远很远了,突然在最后一节来一个“而现在”,思路也就突然凝固了。
师:你们的感觉很有意思。到底是什么突然定格突然凝固了?需要定格和凝固吗?
生:最后一节是情绪的高潮,需要定格,需要凝固。
生:如果说“后来啊”把情感拉得很长很长了,最后一节猛一用“而现在”一收,就把诗人最深的一种乡愁——祖国情民族恨推到了读者面前。
师:你的意思是这就像电影中的——
生:大特写。
生:而如果用“老年后”,因为语言形式和前边完全一样没有变化,那么情感也就是一根直线,没有形成起伏,这也就不能凸现全诗情感的高潮。
师:大家的意思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变幻了形式出现的时间词语,一起连缀成了一根变化有致的情感线索,它牵引着读者去体会诗人坎坷的一生和复杂的思绪。因为语言形式的变化,诗人的情感就呈现出了跌宕之势,诗人感情的高潮就被“宕”出来了,就被烘托出来了。非常佩服大家很有个性的解读。现在,让我们再次朗诵第三节和第四节,读出情绪的跌宕和高潮。(生齐读)
精彩来于细读
陈旭华
这是一堂相当精彩的诗歌教学实录。
教师紧紧抓住诗歌意象与语言这两个核心要素,通过对比品味,引领学生体悟这首诗歌的深刻与厚重,读出了诗情,读出了新意,更是读出了“语文”。
整堂课,王老师紧紧抓住“体悟”与“诵读”两个环节。促进师生互动,共同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正是因为有了师生对文本的深入细读,才有了对文本的深层的“发现”。
例如“‘轻’与‘重’”这一环节,学生的发现可以说让人惊叹,能从“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中的一个“头”字,品出一种遥远与厚重。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言:“文本细读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在“‘新’与‘旧’”的环节中,王老师请学生选择比较新奇的意象来写《乡愁》,学生选择了“电话”“e—mail”“天气预报”等。这些意象的选取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发现,对自我的发现,尤其是“天气预报”这一意象,初看令人愕然,细细一品。发现颇为耐人寻味,可能比其他几个意象有着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为丰富的意蕴。
总之,诗歌教学,必须通过文本语言深入诗的灵魂,在教学中最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活动。一旦学生的感情体验被激发,想象空间被扩展。教学就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以上内容来自乡愁教学实录片段赏析。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