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隐性专业知识显性化
教学是一个存贮着大量隐性知识的专业。“教学无定法”这句老话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学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效方法和尚未规范和显性化了的知识。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即有共同的成长规律,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性向、认知风格、成长节奏,以及由这些要素经过独特组合而形成的心理和认知结构。另外,每个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和面对的教育对象也是独特的。因此,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远不止已经被教育专家发现、归纳和格式化的、编码为各分支的教育科学知识,更丰富的知识和才能还积聚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教学和教育经验中。因此要特别重视教师的专业反省能力和教师专业经验。要求教师不仅学习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而且要探索和学习处于隐性状态的教师专业知识,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从而实现教师终身的专业成长。
专业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类,其区别在于:(1)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而隐性知识尚未或难以规范;(2)显性知识背后已经获得了坚实的科学和实证的基础,而隐性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3)显性知识稳定、明确,而隐性知识难以捉摸;(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过编码或格式化,因此可以用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编制程序和说明书等方式来表述。而隐性知识更多的需要用诀窍、个人特技、习惯、信念形式来呈现;(5)显性知识的运用者对所用知识有明确的本质认识,隐性知识的运用者对所用知识的内涵认识不清而只是知识模仿;(6)显性知识由于已经用特定的方式表现其稳定、明确的内涵,并且可以反复验证,所以容易储存、传递传授、被人们理解、分享。而隐性知识则不容易储存、传递传授、掌握和分享。
知识传递和知识创新的四种基本模式:(1)“从显性到显性”。在这种传统模式中,组织中的一些成员会将本组织的各种显性的专业知识,包括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专业标准、专业道德传递给新成员。通过这种模式,新教师能够迅速地了解教师专业的基本道德规范、行为难则、学校规章和一般教育教学知识。经过培训和学习,新教师会将“显性知识”的原则要求有意识地体现在他们的日常举止行动中;(2)“从显性到隐性”。这种知识传递方式主要发生在显性知识分享和内化的过程中。就如驾驶员学习显性的“应知”、“应会”,到将其融人烟熟的技术中,这时显性知识已开始内化和隐性化了;(3)“从隐性到隐性”。许多学校都组织了新老教师结对子、拜师等“带教”活动,这些活动的实质都是“从隐性到隐性”的知识技能传递;(4)“从隐性到显性”。如果优秀教师不只是将经验“潜移默化”地教给青年教师,学校校长也不只是运用多年的工作经验,而是将工作经验开发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控制发展系统,那么,人们也就不仅将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转化为显性的教育和管理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通过传播“产品化”的显性知识,让整个学校、甚至更多教师和校长来学习分享。
实现专业知识显性化可以通过:建立“习得性、发现性和交流性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可能和空间。在“习得性学习”方面我们提出,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要求。在“交流性学习”方面,我们提出“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启迪借鉴”的目标。在“发现性学习”方面,我们提出了“教师不仅要研究课程、学生,而且要研究自己”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可试用几种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方法。如“课后小结与札记”、“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教育个案集体探讨”、“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行动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