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课堂实录
一、预习检查
师:开始上课。你从课题“囚绿记”中读出了哪些信息?假如你没看原文。
生1:从“记”可以看出它应该是一篇记叙文;从“绿”可以看出应该与绿色植物有关系。
生2:从“囚”可以看出“我”在“囚禁”某种植物。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生(齐):陆蠡。
师:“蠡”,三声,上下结构,下面是“两条虫”哦。再来看一组生字词(屏显略),请杨奇杰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组生字词哪些需要注意?
生(杂):“猗郁”的“猗”字读音为“yī”,一声;还有“蕈菌”的“蕈”字读音为“xùn”,意思是高等菌类。
师:“涸辙”这个词出自成语——“涸辙之鲋”,意思是干涸的车辙里面的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师:同学们,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大师刘锡庆说,“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这节课我们来完成三个任务:理清思路,品味语言,感悟情愫(屏显)。这正好照应了“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的三个特点。
二、理清思路
师:文章共有14段,“囚绿”是哪几段?
生(众):8~11段。
师:我们来做个文字游戏,请在这些“绿”前加一个动词,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
(师板书: 绿邛囚绿邛 绿邛 绿邛 绿)
生(杂):第一处填“赞绿”(“夸绿”、“写绿”)。
师:王老师有一个词——“恋绿”。你们的动词不足以表现“我”对绿的特殊情感,“我”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所以要用“恋”!
生(杂):第三处填“放绿”(“开绿”、“释绿”)。
师:比较一下,哪个好?
生1:“释绿”好,“放绿”过于直白,缺少文气,“开绿”表达有点模糊。
师:最后一个呢?
生2:“思绿”。
师:我准备的也是“思绿”,但我现在想改成“念绿”了。为什么呢?
生3:“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这固然是一种思念,但更多的是一种“念叨”,所以用“念绿”更贴近事实。
师:“恋绿、囚绿、释绿、念绿”——构成了一条全文的抒情线索。
三、问题探究(品味语言)
(屏显。)
问题一:默读“恋绿”段(第2~7段),找出最能反映“我”“恋绿”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最能反映”。
(生默读,约2分钟后。)
生1:第4段最后一句话,“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直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一“瞥见”就“毫不犹豫”决定下来突出了他“恋绿”是一见钟情。
师:还有一个地方——
生1:“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也能看出。
师:这种写法叫——
生1:侧面烘托。
生2:第7段最后,“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这种恋已经达到极致,不仅恋常春藤的外形、颜色,还恋雨打它的声响与风吹它的舞姿。
师:呵呵,有点痴迷了。
生3:第5段中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只要绿,就爱,哪怕是“一枝”。
师:这里运用了“退一步假设”的方式。
生4:第5段中间,“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是比喻,非常恰当地写出了“我”盼绿的心情。
师:大家选的句子都很经典,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屏显),请读——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师:如果说,刚才同学们所选的四句是“恋绿”,那么这三句是告诉我们“我”恋绿的——
生(齐):原因。
师:很好。请大家关注第7段,这才是“恋”到了极致的。
(屏显。)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师:我请康希同学读一读,大家思考一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恋绿”到了极致。
生(杂):“天天”、“看”、“细细观赏”等词可以看出。
师:“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所以我珍爱“绿色”,珍爱窗口的“常春藤”,但“我”为什么要“囚禁”它呢?
(屏显。)
问题二:“我”为什么要囚绿?
师:先请王琳琳同学把第8~9段读一下,大家仔细地听,看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囚绿”的原因。
(生读。)
师:在文中找到“我”“囚绿”的原因了吗?
生5:第8段最后几句:“……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师:这段中哪些关键词是在说明“我”囚绿的原因?
生5:“接近”、“装饰”、“比喻”、“歌唱”。
师:我们来看则材料——
(屏显。)
和朋友们坐在一起,即使坐在显目的地方,陆蠡也不会怎么样引起旁人的注意,然而他永远不会自动地坐到一个众目睽睽的地方。他不大开口。
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因为喜欢沉默,所以与他人的交流就不充分,而容易沉入自己的内心,耽于自己孤独的幻想,这种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孤独体验,就是一种寂寞感。
师:陆蠡是孤独的,是寂寞的,他还有一篇散文《寂寞》是专门回忆自己“寂寞”的。我们再概括一下,“我”“幽囚”常春藤有两个原因:一是性格的原因,一是生活的原因;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
散文如果到这里结束,陆蠡充其量只是个对常春藤有着病态的喜欢的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幽囚”了常春藤,为什么还要“释绿”呢?请大家在文中寻找答案,最好能自己概括。
(屏显。)
问题三:“我”又为什么要“释绿”?你认为有哪几个原因。
(生思考问题,大约2分钟后,小组交流,再1分钟后,小组汇报。)
组1:从第13段“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看出“释绿”是因为“我”要离开北平。
组2:我补充一下,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常春藤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对它产生了崇敬才开释了它。
师:陆蠡在1938~1940年写了一系列散文,后来结集为散文集《囚绿记》。看看陆蠡在“序”中是怎么说自己的。
(屏显。)
《囚绿记·序》:“我羡慕两种人。”一种是情感型,一种是理智型,而他自己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前后都无着落:“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
师:“我”在“囚绿”和“释绿”之间曾有过激烈的矛盾,“囚”还是“释”?(屏显第10、11段)哪些地方看出“我”内心的矛盾?
生1:“它的尖端……都朝原来的方向”感动了“我”,但是“我”还说“植物是多固执”,“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我要继续“囚系住它”。可以看出“我”的矛盾。
生2:它“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但是“我仍旧不放走它”,也是一种矛盾。
生3:老师,这是不是说明“我”在“理智”与“情感”中游走,“受双方的挤压”呢?
师:对。各组可以根据刚才的提示继续讨论“释绿”的原因。
(生讨论,1分钟后。)
组3:有三个原因:一是常春藤追求光明的精神感动了“我”;二是被囚后常春藤病态的样子触动了“我”的同情心;三是常春藤的遭遇与“我”产生了共鸣,让“我”最后下定了决心“开释”它。
师:这一组的总结很全面,谢谢你们!
(掌声。)
四、感悟情愫
师:王老师上课前说了文艺理论大师刘锡庆的一段话——“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囚绿记》到底表现了一种怎样的“自我”呢?陆蠡在《囚绿记旦序》中这样说。
(屏显。)
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永远是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
师:目前学界有三种看法——
(屏显。)
观点一:以常青藤象征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光明、渴求民族解放的情怀。
观点二:爱到极点即变成占据,让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活在合适的环境里。
观点三:赞美常青藤永不屈服黑暗的精神,颂扬民族气节;并以重见常青藤表达对祖国新生的希望。
师:“我”在《囚绿记》中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自我”?
(生思考并批注,约2分钟后。)
生1:他是爱这片绿的,独特的爱,似乎有些邪恶!朱自清爱绿,像爱女人,芳心悦动,不知是绿美,还是美人美,是爱于绿,还是爱于人,粉脂重了,便扭曲了这份恋爱,让人觉得太呛。《囚绿记》却让绿在沉默中爆发,生机勃勃,动力十足,作者写爱,又紧接着让她变得可怜,这是作者太爱绿了,爱得不可放弃!陆蠡想亲近绿,亲近这纯洁美好的事物,然而热爱无法阻止生命的步伐。作者追求自然,然而自然却不容他。他只是爱,深深地爱,就像有失恋的人跳楼,有失恋的人为了占有他的所爱而伤害她,他们并不罪恶,只因爱……
师:你的这个比较很有意义。我想,爱的前提是对生命的尊重。何时能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伤害之前要理解此意义。
生2:在我看来,“绿”是作者心中的自己。或者抽象地说,作者本就属于那抹不服于黑暗的向日绿。他和绿早已融为一个整体,谁属于谁,早已分不清。它是那么美好、刚强、不屈、执著,宛然寄托了他心中的全部希望。他希望自己也是那样一个人,于是他囚绿。与其说他囚绿,不如说他是留绿,因为他爱它,爱心中那个美好的自己,他害怕失去它,害怕它在哪天悄然不复存在。他为绿而生,恋于绿并不可自拔。他何尝不是那株绿呢?他终释了那株绿,为它的自由,也为自己的梦开释。他终要向前行,尽管前方遥不可及。
师:你认为“常春藤”的命运如同“自己”的命运,因爱而囚、因爱而释。
生3:“我”早已将自己囚禁在光明的入口处,执著地守候,哪怕黑暗来临时再压抑,再悄无声息。从来都了解自己就如同那株脆弱而坚强的永远向着太阳的绿色,尽管身体不再自由,骨子里那不甘受束缚的灵魂却正挣脱着喷薄而出。阳光永远普照不到每一株花草,但却没有一株花草不向往阳光那温暖的永远绚烂的光芒。所以,即使身受囚禁,即使光明的入口处狭窄而幽暗,即使阳光永远普照不到每一株花草……可它们依旧心甘情愿,心甘情愿地成为等待阳光的千千万万株植物中的一员。因为,有阳光的地方,才有希望,有阳光的地方,才是远方。
师:“我”在等待那叫做阳光的东西。
生4:我深深望着这个叫陆蠡的人的眼眸,竟然可怜起这个男人,可怜他对于爱与被爱的笨拙,可怜他这样小心翼翼地、几近痴狂地爱着绿色,爱着光明和幸福。他走了,而我却没有停止思考。我继续朝向阳光,却不愿意离开那圆窗下的书案,不舍离开他曾经凝视我的地方。假如我能再看到陆蠡提着灰红的大木箱子走进这空空荡荡的房间,看那绿影照映他那并不生动的面孔,也许接下来我不会再执拗着朝向阳光,趋向我的所需和要求,我要让他欣喜,让他满足。在不远的将来,我会穷尽一生,向上攀爬,到达天堂里属于他的寂寞的角落里,陪他看破碎小窗外的绿。
师:可惜历史不能再来一遍。或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剧性,抑或是历史留给后人思考的价值所在。同学们,有人说《囚绿记》是一个“因爱而囚”的现代寓言,也有人说是一个迷茫心灵的自我救赎,还有人说是革命者坚信革命必胜的预言。刚才四位同学也各抒己见了。王老师认为这是一个苦难生命的哲学历程。到底有一个怎样的“自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我”,要有一种向善、向美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