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2

教案设计   2025-02-10

《听听那冷雨》

一、 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二、 课前预习(基础知识)

1、生字词

惊蛰 ( ) 仓颉( ) 云气氤氲( ) 翩翩( )

寒濑 ( ) 羯鼓( ) 擎天( )

料峭: 霏霏细雨:

安慰孺慕: 滂沱:

鸹犊情深: 蠢蠢而蠕:

宵寒袭肘: 石破天惊:

忐忐忑忑: 岑寂:

2、搜集古今中外关于“雨”的诗词

三、 相关作者、背景知识介绍:

余光中,著名诗人和散文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他的母校是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他曾到母校参观,也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余光中对大陆对家乡的情感是非同寻常的。他曾说:“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写作者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四、文本感知或合作探究:

1、 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2、 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

点击显示
【《听听那冷雨》学案2】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60480/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