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语句】
1、概括文章各段的要点。
解析:本题意在检测语言:概括能力,提高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可找各段中心句,如没有现成的则需找关键词句,然后概括一下,再连词成句。
参考答案:
一、(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二、(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三、(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的意义。
2、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因素时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解析:说明顺序的选择是根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读者的接受规律出发的,应在这两点上思考。
参考答案:由主到次的顺序,突出最主要的因素,引起人们对首要因素的重视,也符合读者阅读的心理需求。
3、试举例说明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解析: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谨,它常表现在运用限制修饰的词或短语上,表现在准确反映事物或事理本身上,科普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生动优美,它常表现在对事物或事物的描摹上。
参考答案:
⑴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该句用“十天左右”的约数,“五六天”的区间数准确地写出物候记录时间上的差异,突出了科学性。
⑵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思。这句话中的“首先”一词突出了物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⑶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句中使用“唱歌”一词,将布谷鸟拟人化,引用的“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给人声音的刺激,使人浮想联翩,如同听到了声音,感受到夏收夏种的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
4、文中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等说明方法,试举例说说它们的作用。
解析: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宜从这点出发作答。
参考答案:
⑴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上例中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是为了更真实、更准确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存在古今的差异。
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而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上例运用下定义的方法,准确严密地解释说明什么叫逆温层,给读者以明晰的印象。
【重点难点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
对比记叙文和说明文,我们不难发现记叙文的顺序往往是主观的,而说明文的顺序则是客观的,也就是说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是由说明的对象决定的。说明文的顺序一般包括: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而逻辑顺序又可分为: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等。说明文选择什么样的顺序要视说明对象而定。
《大自然的语言》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作者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提倡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丰收。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从局部看,一些段落的安排也讲究条理性。如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就按照四个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要到次要依次说明了纬度影响,经度影响,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很有条理。又如第一部分,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衔接紧凑,逻辑性很强。
一些段落里面的句序也很讲究条理性。它们或以时间为序(第一段等),或由一般到特殊(第九段),或以空间为序(第八段),都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不但条理清晰,而且也使文章灵活多样,增加了可读性。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文章开头几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幅季节更替、物候变迁的大自然的美妙图景。文章在点明“物候学”之后,对影响物候现象的几种因素作了条分缕析的说明。在这几段说明文字中,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比如,文中不仅用具体事实作说明,而且运用了对比、比较的方法,还列出时间和数据,使说明更显准确而严密。仅从行文来看,似是表达的功能,而实际上是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文章最后点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使全文结构非常完整。作者行文思路清晰明了,说明问题逐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