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激情
凡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师生的激情在语文教学中确实是太重要了。语文课堂没有激情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学生学语文没有激情,也很难进人所学文本之中,更谈不上深入研究文本并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那么,怎样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情感激荡,让学生带着激情去学习呢? 下面结合一些典型案例,谈一谈我的感想。
案例一:一位老师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七颗钻石》一文前,没有按照教学的一般顺序先介绍作者,而是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充满深情厚爱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上放飞他们的欢笑,欣赏着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就在这时,缆车突然离开缆索,急速地坠落,几条生命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坠地前的一刹那,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两岁的孩子。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这个孩子叫潘子洁。后来,歌星蒋红为潘子洁写了一首歌,并一直帮助他。父母的爱使潘子洁奇迹般地获得了重生,韩红的爱让潘子洁今后的生活有了依托。爱到底有多神奇,又有多广博呢!让我们走进托尔斯泰的童话作品《七颗钻石》,在文中去品尝汩汩流淌的爱的清泉,去感受这种神奇和广博的爱吧。
教者充满深惰的讲述,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刚上课时所表现出的或略显躁动、或不以为然的情绪立即消失了。从他们专注的神态中可以感觉到,大部分学生在分析文本之前已经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自然而然地有了和文本主题相接近的情感体验。学生带着这种学习欲望和情感体验进入到文本学习之中,课堂教学当然就比较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由此看来,要想让学生带着激情去学习,教者首先必须在每一节课的起始阶段就要激情地投入,使学生在每节课的开始就能受到一种强烈的感染,并迅速呈现出一种 “入境”和兴奋的心理状态,这样就为整节课的高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实践证明,教者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满含深情的导人语,不失为一种重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案例二:我曾听过一堂课外材料阅读指导课,教学内容是台湾地区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整堂课有好几个环节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尤其是在即将结束这篇散文时教师的一段充满激情的结束语令人长久回味。她说: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土地都是湿润而肥沃的,只要你肯付出勤勉与努力,生命的百合花就会对你绽放。许多努力并非一下子就能看到结果,需要你耐心等待。辛勤付出并坚持下去,相信大家一定会品尝到成功的甜蜜。
这样饱含哲理与深情的教学语言,给了学生,也给了听课老师深深的感染,使师生在结束学习之后,仍然沉浸在文本所提供的情景之中,产生一种绕梁三日、回味无穷的心理效果。走出教室以后,我仍然在思考:这样的结束语,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激情无疑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学生在结束一节语文课的学习时,常常能被教者激起如此强烈的情感,那么,何愁他们对语文课缺乏热情,又何愁他们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呢?
案例三:有一次,我听了一节冰心的《成功的花》,其中有一个环节至今仍记忆犹新。在赏析这首诗歌时,教者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她用课外的一首同题诗来做比较,还特别强调课外的这首诗是老师写的,然后提问:在词语的运用上,这两首诗哪一首更好?为什么?由于教者别出心裁地提供特定的问题情景,把老师写的诗歌作为评判分析的参照物,所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参与课堂讨论的强烈欲望。学生纷纷认为,老师的诗没有冰心的诗好,并争先恐后地阐述理由。现将两首诗歌和学生的发言摘录如下:
冰心的《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课外的《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成功的花,
人们会羡慕她现时的美丽,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流淌着奋斗的泪水,
洒落了勤奋的汗水。
生1 :冰心的诗中用明艳,比美丽好,突出了成功的花光彩照人,而美丽则不能表达这一点。
生2:冰心的诗中用惊羡,既有惊讶,又有羡慕的意思。
生3:冰心的诗中用浸透比流淌好,说明泪水很多。
生4:冰心的诗中用洒遍比洒落好,说明' 牺牲的血雨洒的范围广。
生5:冰心的诗中用泪泉比泪水好,说明流的泪水多。
生6:冰心的诗中牺牲的血雨比勤奋的汗水好,说明成功需要付出非常艰辛的努力。
生7:冰心的诗中只惊羡的只比会羡慕的会用得好,说明人们没有看见成功背后的付出。
生8:第一句后面的标点符号,也是冰心的用得好,第一句后用! 写出人们惊羡的程度。(其实这个感叹号应该表达写作者对某种现象的感慨程度之深一一笔者)
学生发言之踊跃,发言质量之高,非常出乎教者及听课者的意料。我和教者谈及学生的发言时,连教者都情不自禁地感慨在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到。这堂课之所以能出现这种令人兴奋的教学场景,主要是因为教者运用自己的智慧精心设计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燃起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强烈激情,使学生在赏析文本时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不说不快的欲望。这种激情和欲望,又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十分活跃的状态,思维的火花一个接着一个闪耀。从教学效果看,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十分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