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教学分析   2024-11-28

〖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教学《咏柳》一诗时,伴着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绿丝绦”的相似之处,可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片段:千万条柔韧的柳枝轻轻飘动着,渐渐幻化成碧绿的丝带,飞舞的绿丝带又渐渐还原成碧绿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学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

〖让阅读启发创造·启发学生的想像〗

如教学《咏柳》这首诗时,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插图,展开想像:诗人为我们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由柳树联想到春天来了,人们趁着这美好的春光乘着马车到郊外尽情地游玩……在教学中不断激活学生的想像,无疑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信息技术促进校本教研常态化的实践与思考〗

备课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备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我校在人手一机、校园网、多媒体终端教室已建成的情况下,对网络环境下如何备课进行了一些探索。我校45周岁以下教师全部进行电子备课。老师们在独立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收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并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立体备课,板块教案”的宗旨,既为备课提供了方便,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一名语文教师在上古诗《咏柳》一课时,学完本诗后,直接在教室的多媒体平台上点击电子教案中拓展内容的网址,学生就可以看到某网站中关于春天的所有古诗,图片、文字和音乐并举,美不胜收,学生自然而然就开始了吟诵积累。这样,既节省了大量做课件的时间,又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孩子查找和使用资料的方法。

〖感悟诗情 绽放激情〗

绽放诗情,以写促读。初中生处在青春期,他们对生活、对人生都充满好奇,充满憧憬,可以说他们具有写诗的“天时地利”。所以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涉足诗句。

如教《咏柳》,就教学生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咏粉笔、黑板、小草等

让学生绽放诗情,尝试诗歌创作,大大促进了学生对诗的广泛阅读和深入理解,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聚焦开放式的课堂〗

教学过程的开放要求老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胆开放课堂,在新教材实验中,如果仅有了开放的教材,却没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明确方向,那必定会走“老师一言堂”的老路。因此课堂的开放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把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活力。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教学。

比如,在教唐诗《咏柳》时,我觉得这首诗的画面感很强,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把无声的文字描述化为有形的画面,使抽象的内容更清晰,更生动。对于教材中故事性和形象性强、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文,给孩子表演的机会,可以让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课文形象进行再创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学古诗教学“五趣”〗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实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明珠。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自己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欣赏景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

如在教《咏柳》一诗时,引导学生理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联想那九九艳阳天柳条吐绿的情景: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好像是垂着的碧绿的丝带,迎风轻动,真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

〖灵活运用语文课堂突变〗

课堂突变,因其偶发性、多样化,应付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并非无法可循。这里不妨列举数法如下:峰回路转法。

在教学过程中,因学生打坌,或师生讨论问题时,出现了新的知识点,或者是其他原因,致使教学重点产生了偏移。这时教师就要认真对待“异峰”的突起,要不然课堂就会出现“断层”。教师不妨由此及彼,抓住“异峰”与教学内容的共通点,巧妙的引回原路,步入正常的教学轨道。

如分析《〈咏柳〉赏析》一文,在分析《咏柳》诗时,本来让学生明白它从体裁上分是七言绝句,从内容上分属于咏物诗,然后回忆一下《出塞》一诗就可以了。但这时有个学生打断话头,大声问起绝句与律诗的不同来。此时教师就不能像“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不悦,怒目而斥,而应相机回忆几首唐诗,略加比较,再转回到课文中来。

〖借助网络媒体 优化古诗教学〗

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在遇到教学远离现代生活,难度较大的古诗时,借助网络媒体,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领会诗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以教学《咏柳》为例。学生都见过柳树,但在头脑中难以形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表象。学生点击进入“早春柳景”,眼前出现早春时节,在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叶翠绿翠绿的,把水面染绿了。柳条一缕缕垂入水中,微风徐徐吹来,柳条儿迎风飞舞的迷人画面。学生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有如身临其境。这时利用长镜头,让学生理解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绿色的新叶,看上去好象碧玉装饰成的;又通过特写,形象地表现出从树上垂下来的柳条象绿色的丝带,从而理解了“绿丝绦与诗人的情感表达产生共鸣。当耳边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教师再吟诵诗句时,学生的情绪随之流露,情不自禁地跟着诵读,反复品读中潜移默化地品味着诗中所表达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探索创新之路 引导自主学习〗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敏捷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坚韧的意志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教学《咏柳》这一古诗时,我把学生带到校园附近的公园里,让他们围着柳树上课。当我问“碧玉妆成一树高”是什么意思时,学生们抬起头,举手指着那棵高大的柳树;讲“万条垂下绿丝绦”时,他们用手轻拂倒垂下来的柳枝;讲“不知细叶谁裁出”时,我要他们观察并说出柳叶的形状,学生们都细心观察,踊跃发言,有的说柳叶像手指、眉毛,还有的说像老师的发夹、水中的小鱼;讲到“二月春风似剪刀”时,大家又用手轻轻摇动眼前的柳枝,仿佛春风在吹拂。此刻,诗好像不是在课本上,而就在眼前,不是诗人作的,而是学生们心中流淌出来的。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兴趣、探索、思维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安于职责 勇于挑战 善于发现 乐于创新〗

老师还需要观念更新。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课程改革,它凭借的基本力量是教师,这意味着教师将在课程改革中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知识的承载者、拥有者,在学生心目中他们就是知识的化身,就是至高无上的知识权威。然而,在信息时代需要培育的是具有高度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人,新课程体系较原来的课程体系也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因而也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从传统中走出来,逐步实现四大转变,即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由“蜡烛”向“果树”转变、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这,无疑是一场挑战。所以教师应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而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教育和教学,把教育教学变成一种生活。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咏柳》一诗时,正值学校附近河畔的柳树萌发新叶。这无疑是极好的教学资源。于是,笔者抓住契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河畔观柳、谈柳、赏柳……让学生真正融入自由欢畅的环境,切身体会诗歌的意境。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成了语文学习的课堂,学生们一个个轻松愉快、心驰神往。令笔者惊喜的是,后来还有不少学生又去了河畔,他们有的拿着画笔去画柳;有的带着相机去摄柳;甚至还有学生折了几根柳枝带回家,说要看看“插柳柳成荫”……他们一个个简直都成了小画家、小诗人、小摄影师、小园艺师……自由氛围的创设和教学内容的生成紧密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洋溢着诗情画意。

〖“阅读教学”与“创作”〗

以往的教学,阅读与写作通常是分离进行,形成了为“阅读”而“阅读”,为“写作”而“写作”的枯燥、单调的教学形式。结果是“读”无目的,“写”无意义,于是乎,语文教学出现“用时多,效果差”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的范例功能,引导学生适机进行模仿创作。

如教学诗歌《咏柳》,不仅要弄懂诗境,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还可引导学生从“咏柳”到“画柳”,直至“赞柳”,赞春天,赞大自然。

〖要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课外活动是学生口语交流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此,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乐趣至关重要。

如在教学《咏柳》这首古诗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来到河边,来到田野,欣赏春天大自然的景观,激发他们口语交际的欲望。回到学校后,让学生

〖动态生成,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教师要树立“超文本”的大语文教育观。不要死死抱守教材,钻坚仰高,固守一隅。而要跳出语文教语文,做到校内外联系、课内外沟通、文本内外交融,不断拓展语文教学的渠道。

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的智慧融进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内容的开发中。就既定课程内容而言,要对语文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减与否,均要依据校情、班情、生情作出适宜的安排,切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人”。尤其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就利用课程资源而言,语文教师要以强烈的母语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的联系,让报刊、影 视、广播、网络、民俗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视野。

笔者在教学《咏柳》一诗时,正值学校附近河畔的柳树萌发新叶。这无疑是极好的教学资源。于是,笔者抓住契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河畔观柳,谈柳,赏柳……让学生切身体会诗歌的意境。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成了语文学习的课堂,学生们一个个轻松愉快、心驰神往。令笔者惊喜的是,后来还有不少学生又去了河畔,他们有的带着画夹去画柳;有的带着相机去摄柳;有的拿起笔写柳;还有的学生甚至折了几根柳枝带回家,说要看看是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一个个简直都成了小画家、小诗人、小摄影师、小园艺师……教学内容的开放和生成使语文教学洋溢着诗情画意。

〖多媒体教学古诗“四步走”〗

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后,教师再次出示与诗歌内容相吻合的录像,让学生感情诵读,古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练,琅琅上口。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真像一幅写意的中国画,从而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在教学《咏柳》时,诗人把“碧玉”、“丝绦”形象地比作碧绿的柳叶和狭长的柳条,作者比喻得十分精当,使语言产生了美感。为了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语言艺术美,教师通过CAI课件向学生展示碧玉那精美、动感的图片,出示柔长的绿丝带,让学生说说柳叶与碧玉、丝带与柳条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深深感受到:春天的柳叶颜色鲜亮如碧玉般闪着光亮,碧玉是名贵的,而春天的柳叶是那样娇美,同碧玉一样珍贵,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样,绿丝带是细柔的,长长的,那柔软的柳条不真如这丝带吗?作者的想象真丰富细致呀,比喻多恰当呀,学生由衷地发出感叹。

仍以教学《咏柳》为例,在学生 赏读诗歌《咏柳》后,教师通过CAI出示与诗歌内容相近的录象后,及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赞赞春天的柳树,这时的情感与语言可谓水到渠成了,学生的发表欲高涨,一句句精妙的话语脱口而出:“柳树,你是春天的使者,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春天因有了你而更加生机昂然!”;“你那婷婷玉立的姿态是春天里最美的画!”奔放热烈的感情跃然而出。

〖诗化语文教学 培养语感品质〗

拓宽诗意的学习视野。语感品质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成。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伸至课外,拓宽视野,丰富体验,为其形成良好语感品质提供条件,可以让学生坚持每日的佳作摘抄,佳篇美读,每日一句的积累,每周的小报一览。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感、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如教学《咏柳》一诗,在学生领略了初春柳条乍绿的美景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收集其他颂春的名诗名句名篇,利用一节语文课时间,指导学生将教室打扮成春天,然后在其中吟诵春天的佳篇、好诗、妙句,教室里春意浓浓。在以后的关于春景的习作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这一次的积累。通过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气氛,通过日积月累的诗词篇章,提供了学生许多亲身感悟文字规律和意蕴的机会。

点击显示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64381/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