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构建隐性课程

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构建隐性课程

教案设计   2025-01-25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这就需要充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充分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构建环境性隐性课程、实践性隐性课程和研究性隐性课程,将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锻炼,多种渠道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服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设定的语文课程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对语文课程的内涵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语文课程是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共同构成的。一直以来,作为“正式课程”、“官方课程”的显性课程一直是语文课程构建关注的焦点。然而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仅仅重视显性课程显然是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因此被历次语文课程改革所忽视的隐性课程开始受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隐性课程的展开具有暗示性,[1](P169) 因此隐性课程的构建更需要大量的语文课程资源加以支持。本文从隐性课程与语文课程资源的关系入手,提出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构建环境性隐性课程、实践性隐性课程和研究性隐性课程的三种模式,从多种角度开发隐性课程的积极因素,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一、隐性课程与语文课程资源的关系

隐性课程的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课程研究的范围,是一种非传统的课程,是学校设置的课表课程以外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施以的各方面影响。[2](P310) 这里提到的“多种渠道”正是隐性课程需要进行拓展和挖掘的因素,是需要学校特别是教师进行构建的。然而以往的语文课程观念将“显性课程”看作语文课的全部,将讲授“教材”视为惟一的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渠道,这不仅局限了语文课程的研究范围,也限制了学校和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因此全面认识和理解“语文课程”的概念,特别是加深对“隐性课程”概念的认识,是达到语文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同时,突破原有的“教材”是惟一的语文课程资源的认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多渠道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基本条件,也是构建隐性课程的基本条件。

语文课程资源[3]是指语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中学语文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各种资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论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4](P15)据此我们可以把语文课程资源分为图文资源、媒体资源、活动形式资源、场馆资源、街道资源和其他资源等几大类。

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十分广泛,这与隐性课程“涉及范围广域性”的特征[5](P9)相吻合,这也成为了语文课程资源可以作为隐性课程的构建条件,能够为隐性课程的构建提供更好支持的前提。利用以上七种语文课程资源,结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构建目标,笔者提出了以下三种隐性课程的构建模式,并分别从校内隐性课程的构建和校外隐性课程的构建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点击显示
【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构建隐性课程】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64522/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