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童趣
沈复
【学习目标
】
1
、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3
.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4
.唤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学习重点】
1
、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
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3
.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积累一点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
1
、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2
、唤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知识
链接】
1
、作者简介:
沈复,字三白,清代元和(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生于清乾隆三十年(
1765
)年,卒年不详。善画能文,至今未发现有关她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出任幕僚。晚年学道,直到老死。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不过前四卷,记叙家居及游历生活,文笔细腻,不做粉饰,名莹纯净,感情真挚,堪称中国文学中颇具新鲜意味的创作。
2
、相关背景
嘉庆十三年(
1808
年)五月间,沈复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作者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续》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稀见。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3
、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
1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
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
2
)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
3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
“
三要
”
: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
“
言
”
和
“
意
”
融为一体,见
“
言
”
而知
“
意
”
;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自主学习】
1
、下列加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童
稚
(
zh
ì )
藐
小(
mi
ǎ
o
)
拟
作(
n
ǐ )
B
、项为之
强
(
ji
ā
ng
)
唳
(
l
ì
)
怡
然(
y
í )
C
、土
砾
(
l
ì)
壑
(
h
è )
癞虾
蟆
(
m
ó )
D
、
庞
然大物(
p
á
ng
)
鞭
(
bi
ā
n
)
素
帐
(
zh
à
ng
)
2
、下列句子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故时有物外之趣
B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
、花台小草丛杂处
D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
、对“定神细视,以从草为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聚精会神地认真观察,把草丛看做树林。
B
、细细地观察,一以为从草是树林。
C
、视看它,认为杂草丛生像树林一样。
D
、静下心来细看,好像是杂乱的草丛中长出了森林。
1、
下面对文中加点的虚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故时有物外
之
趣(助词,相当于“的”)
B
、昂首观
之
,项为
之
强(两“之”都为代词,且指代对象相同)
C
、舌一吐而二虫尽
为
所吞(介词,当“被”讲)
D
、以从草
为
林(动词,当作,看待)
5
、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
准句子的节奏、停顿。
示例:能
/
张目
·
对日昂首
/
观之,项
/
为之
·
强
使之
/
冲烟
/
而飞鸣作
/
青云
·
白鹤
/
观
(说明:
“/”
表示明显的停顿,
“·”
表示极短的停顿)
6
.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
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请按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
项(
)为之强
②
作()青云白鹤观()
③
果(
)如鹤唳云端
④
以丛草为()林()
⑤
为(
)之怡然称快
⑥
兴()正浓
⑦
方(
)出神
⑧
驱()别院
7
.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把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
1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停顿,粗知文章大意。
(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
1
)项为()之强(
2
)鹤唳()云端
(
3
)怡()然称快
(
4
)凹者为()壑()
(
5
)土砾()凸者
(
6
)二虫尽为(
)所吞
2
、 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段疏通,学生提问不理解的词语义,学生解答,师帮助,生在书上或讲学稿上做好记录,以便积累。)
3
、(
1
)你能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吗?试用简洁的话表述。
(
2
)文章主要叙述了哪两件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能统摄这两件事的词语(主旨)是什么?
4
、为什么说这两件事都有
“
物外之趣
”
(或者说,作者是如何获得
“
物外之趣
”
的)?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沈复从小即有如此闲情,以至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5
文中写了儿时哪
几件“物外之趣”?这些趣事说明了什么?
【精读精练】
1、
用“
/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处。
(
1
)果 如 鹤 唳 云 端
(
2
)私 拟 作 群 鹤 舞 于 空 中
(
3
)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
(
4
)徐 喷 以 烟
2、
蚊声本来细小,可文中为什么写成“夏蚊如雷”?
3、
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第
2
段描绘的两幅图画。
4、
第
3
段中哪一句与开头的“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相呼应?
5、
第
3
、
4
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这种“物怎么得来的?
【主题阅读】
世雄为儿童
时
,与群辈游戏,
辄
画地为城郭,
令
诸儿为攻守之势,有不从令者,世雄辄
挞
之,诸儿畏惮,莫不齐整。其父见而奇之,谓人曰:“此儿当兴吾家矣。”年十七,从周武帝平齐,以功拜帅都督。
1、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时
( )
辄
( )
令
()
挞
()
2、
指出下列句中“之”的意思及用法。
(
1
)令诸儿为攻守
之
势
(
2
)世雄辄挞
之
(
3
)其父见而奇
之
3、
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表现了主人公世雄怎样的才干?
4、
文中反映
儿童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句子是
,从侧面烘托世雄才干的句子是
。
【拓展提升】
1
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经过想象和联想,往往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从而获得超出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乐趣。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体验或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
2
课文最后一段的记趣极富有情节变化。你看,二虫相斗,虾蟆吞虫,鞭驱虾蟆,尽皆历历在目。请以上面三个短语做小标题,将此段的内容进行具体、细致的扩写。
3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过许多的“物外之趣”,诸如“过家家”、“骑竹马”、“看蚂蚁搬家”
……
请你发挥联想和想像,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一些自己的“童年趣事”。
【美文欣赏】
购买上帝的男孩
一个小男孩捏着
1
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
天快黑时,第二十九家商店的店主热情的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六是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老头眼圈也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
1
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
1
美元。”老头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拿去吧,孩子,你叔叔了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上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上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把钱付清了。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
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
掉,出国旅游去了。
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您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
1
美元到处购买上帝
……
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