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瓦尔登湖》教案及练习
《囚绿记》《瓦尔登湖》
二. 教学目标:
《囚绿记》
1. 了解散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 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瓦尔登湖》
1. 理解具体的描写叙述中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学习准确生动地描摹景物的写作方法。
2. 树立用心灵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识。
3. 了解作者回归自然纯化灵魂的思想感情,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观。
三. 教学重难点:
《囚绿记》
1. 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瓦尔登湖》
1. 透过作者笔下的景与事,领会深层内涵。
2. 把握作品细节,领会作者情感,揣摩难句。
四. 知识分析:
《囚绿记》
(一)作者介绍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26年考入文证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曾一度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
《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陷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4,日本宪宾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走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二)把握文章结构
(三)文旨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四)写作特点
1. 物我互现,尽显性灵。
2. 叙事有波澜。
3. 含蓄蕴藉,深沉厚重。
(五)问题探究
1. 题目“囚绿记”有何含义?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① 文章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②“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2. 绿枝条的性格特点?
它具有美的特点,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它是柔弱的它是倔强的,坚贞的,是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深,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瓦尔登湖》
(一)作者介绍
梭罗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思想家。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回到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跃生家,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到1845年,他就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54年出版了这部文学名著《瓦尔登湖》,记录了他于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
(二)把握文章结构
(三)主旨
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破坏的痛心。
(四)写作特色
1. 运用多种手法写景状物。
2. 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的描写叙述当中。
【典型例题】
1. 写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
(2)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
(3)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
(4)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
作用:
答:(1)排比 (2)比喻 (3)反复 (4)反复
析:注意排比与反复的区别。
这几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2. 阅读文段,完成(1)~(7)题。
①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②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④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⑤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⑥ 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⑦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第①段开头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结合全文及相关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2)第④段中作者用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
(3)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4)第⑦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5)面对绿色,作者有哪些具体的行动?通过哪些表现心态变化的词语表现了作者对绿色什么样的情感?
(6)作者如此喜欢绿色,还为什么要“囚绿”呢?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7)“绿”在被“囚”前后表现了怎样不同的变化?借此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思考?
答:
(1)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处在坎坷人生经历和孤独生活中的作者,尤其是在当时不安定的社会生活中,作者用绿来象征着生命力、希望和快乐,并作为陪伴自己的“朋友”,因而是宝贵的。
析:联系社会背景及作者经历,能分析出社会的不安定及自我的孤独,并得出“绿”象征的生命和希望。这些是答题关键。
(2)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析:直接提取信息,第四小节最后一句。
(3)“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这表现了常春藤对光明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析:第一问直接提取信息,第六段第一句从常春藤的方向概括其品质。
(4)“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的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著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有真正的理解。(能够明确地说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意思对即可。)
析:能明确说出伤了绿,又仍想囚绿这种内心的矛盾。
(5)具体行动:① 为了看到绿色,“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然后“我望着这小圆洞”,感觉到似乎“绿叶和我对语”,继而“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并且“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最后,“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心态变化及情感:作者通过“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 视同至宝”“面壁成欢”“喜悦”等一系列表现心态变化的词语,表达了对绿的无限热爱、留恋与赞美。
析:直接提取信息,总结出行动,及心态变化的线索。
(6)正因为作者非常喜欢绿色,所以才把“绿”“囚禁”在自己的房里,目的是自己能够与“绿”更接近、更亲密,让“绿”装饰自己简陋的房间和抑郁的心情,装点自己的青春和生活,给自己带来爱、幸福和快乐。
析:分析出作者因爱,而要占有要囚绿,希望,爱,幸福,快乐。
(7)原先是“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尔后“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这说明了任何事物都应该有自由生长的形式和生存的空间,人为的改变都是不可以的,人的生命也是如此。
析:从形、色等方面分析入手概括出任何事物都该有自由生长的形式和生存的空间。
3. 下面对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瓦尔登湖》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B. 《瓦尔登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跟工业化的社会中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有一定的关系。
C. 梭罗是一个择居在瓦尔登湖畔的作家,他远离了社会生活。
D. 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答:C
析: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是积极的走向人生,他也曾用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投身于当时的政治斗争。
4.
现在,湖底的树干,古老的独木舟,黑魆魆的四周的林木,都没有了,村民本来是连这个湖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的,却不但没有跑到这湖上来游泳或喝水,反而想到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给他们洗碗洗碟子了。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地圣洁的水!而他们却想转动一个开关,拔起一个塞子就利用瓦尔登的湖水了!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鼓膜的声音已经全乡镇都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岸上的树木吞噬了;这特洛伊木马,腹中躲了一千个人,全是那些经商的希腊人想出来的!哪里去找啊,找这个国家的武士,摩尔大厅的摩尔人,到名叫“深割”的最深创伤的地方去掷出复仇的投枪,刺入这傲慢瘟神的肋骨之间?
然而,据我们知道的一些角色中,也许只有瓦尔登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虽然伐木的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取过它一次冰,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反倒变了。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坦然扑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今儿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几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混过一样,——啊,这是瓦尔登,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个森林,另一座林子已经跳跃了起来,在湖边依旧奢丽地生长;同样的思潮,跟那时候一样,又涌上来了;还是同样水漉漉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是我的喜悦。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
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
我是它的圆石岸,
飘拂而过的风;
在我掌中的一握,
是它的水,它的沙,
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
高高地躺在我的思想中。
1. “特洛伊木马”出自 的 ;“摩尔人”出自 的 。
2. 作者引用“特洛伊木马”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3. 作得引入“摩尔人”的用意是什么?
4. “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
1. 荷马;《伊利亚特》;汤麦斯·佩赛;《英国古诗源》
析:积累文化常识。
2. 批判现代机械化从内部破坏了大自然的和谐平衡。
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对现代社会进行复仇。
析:总结概括第一小节最后一句。
4. 瓦尔登湖的包容与伟大,孕育了作家的思想。
析:把握作家对湖,对自然的爱,理解,作家受到湖,受到大自然的影响。
【模拟试题】
一.
1. 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蓊郁( ) 颤栗( ) 蓟草( ) 吞噬( )
氽( )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颤栗 喷涌 分辨 甜蜜
B. 精细 泛舟 干躁 凝望
C. 姿容 山涯 圆弧 恍然大悟
D. 黝黑 梭鱼 潋漪 扰动
3. 下列句子中,没有用修辞格的一句是( )
A.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B. 当你倒转了头看湖,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
C. 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或许,正如我已经说过的,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水。
D. 你还常常可以看到一片更平滑、更黝黑的水,好像有一张看不见的蜘蛛网把它同其余的隔开似的,成了水妖的栅栏,躺在湖面。
4. 在下面的横线,填写合适的动词。
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 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它 时一道闪光, 入水,又一道闪光,有时,全部的圆弧 了,银色的圆弧;但这里或那里,有时会 一枝蓟草,鱼向它一 ,水上便又 水涡。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段时间,“超级女声”在全国巡回演出,每到一处,那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真可以用间不容发来形容。
B. 当选后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宣誓就职后不到24小时,就马不停蹄地出访了法国、欧盟总部和英国,显出了德国以欧洲为中心的外交战略。
C.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一直没有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在六方会谈上双方动辄相互威胁,这种交浅言深的做法不利于朝鲜核问题的解决。
D. 一个韩国的小伙子到心中的“圣地”长白山去旅游,看到满地的垃圾非常痛心,于是一路捡来;而中国的游客却熟视无睹,路不拾遗,真是让人汗颜。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两千多年来,失意的文人,他们的心灵都在庄子那里找到了精神的慰藉。文人们进则儒家的治国平天下,退则庄子的归隐自然。
B. 陕西是我国民俗的发祥地,布堆画、麻袋画、豆粘画、剪纸、泥塑等民间工艺丰富多彩,巧夺天工,每每被受到外国人的交口称赞。
C. 一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2006年度广告招标活动已尘埃落定,总金额达58亿多元;宝洁公司以3.49亿元蝉联了央视广告标王的宝座。
D. 一些城市严禁排气量小于1升的汽车在当地上牌照是错误的,这与国家鼓励小排量汽车、节约能源的政策是相违背的。
7.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句是( )
A.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别悲伤,也别愤慨!”普希金的诗听来十分豁达,但如果严峻、复杂的生活真的欺骗了我们,能不悲愤吗?
B. 用当地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麦草作为原料,经过三个月夜以继日的试制,到了民国二十八年的五月(1939),他们终于制造出纸坊街造纸史上第一张黄色宽面纸。
C. “不用客气。”对面的姑娘笑着说:“我也有过类似的遭遇,也得到过好心人的帮助,是他们点亮了我的爱心。”
D. 2005年11月11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此前,人们一直猜测吉祥物的数量是一个?还是两个?抑或是多个?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6题。
(一)
陆蠡故居
刘长春
我在天台县县长任上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
那一天我到平桥镇检查工作,时间很充裕,便想起这儿曾是陆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赋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这是我读黑格尔《历史地理》的一个启示。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岩下村而去。
说陆蠡奇特,有一点儿根据。十岁时,他被人目为“神童”;上大学时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身后却留下了“绝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时,翻译了法国诗人兼小说家拉玛尔丁的长篇小说《葛莱齐拉》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和《烟》等名著。第一次读他的《竹刀》,那位无名的年轻人为了山民的利益将竹刀深插进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将竹刀同样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与坦然,就曾经让我十分惊异。扳指计算着陆蠡的年龄,感受的却是一个青年的强烈爱憎与勇于承担的刚烈。那时我就觉得如此写实的人生场景只能来自于生活,而无须什么深奥的技巧。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陆蠡,走进了这位作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样地亲切、熟稔而又充满神秘。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构架。推开大门,没有听到读书声,也没有听到孩子奔跑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与铜铃一样的笑声,昔日的喧闹在时间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没了礁石。我忽而想起,陆蠡离开家门都已经数十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如秋风掠过树梢的一阵叹息消失得无影无踪。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天井,我忽然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有如倾泻的一道绿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飞流直下。我记得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他曾经写下的《囚绿记》,也就是为了在孤独中留住那片绿色和它对语,于是孤独随之消失在绿色生命的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与快乐。一个内向与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惊扰他的。轻轻的,我把脚步放轻,然后走进厅堂、登上楼阁,一眼又瞥见窗外挺立的山冈与终年不断的溪流。当年,陆蠡就经常站在这里,眺望这山这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在杭州读书,在厦门教书,在上海编书、写作,多年在外漂泊。他总是“如怀恋母亲似的惦记起故乡的山水”,在它面前“总是可以照见我自己”。——因为故乡的山水是进入他的灵魂与血液的东西。
我在这空落与破败的院子里徘徊,墙外绿黄斑驳的枫树在风中摇曳,夕阳的余晖映着一角青苔暗长的高墙,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我不知道,七八十年来,也是在这条长长的围廊上,曾经走过谁?曾经有谁邂逅?曾经有什么样的抚今追昔?我进来时,大门早已紧闭,不,是虚掩着,人去院空。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经古老。走出陆蠡故居,我对身边的朋友说: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陆蠡?
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表里如一,简白传神,一个反抗压迫者的形象,铁骨铮铮地站到我的眼前。
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从陆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着记忆的裂缝流动起来……一抬头,眼前又见一条蜿蜒的清流,一条清澈的非常非常纯粹可以照见人面与眉目的流水,那是始丰溪——天台的母亲河。它从大山发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陆蠡故居的门前,然后又在这屹立了亿万年的岩岗峭壁下,绕了一个小湾,挟带着风声与豪笑,直奔东海而去……
一晃八年,我没有再见陆蠡故居。难忘它,写信给天台的朋友让他给我拍张照片,以慰思念。照片里的陆蠡故居更加颓败了。它让我长留一个遗憾:我在县长任上时应该拨点款整修一下,派个人管理它,现在却难以办到了。在时间的风吹雨打下,在满地落叶无人扫的时候,陆蠡烈士的故居还能坚持多久?
8. “我”拜访陆蠡故居的原因是什么?
9. 第四段中描写“藤萝”有何用意?
10. 文中关于《竹刀》的叙述有何作用?
11. (1)文章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作具体分析。
(2)文章多处引用了别人对陆蠡的评价,这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
(3)如何理解作者“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这句话的含意?这句话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二)
湖
王蒙
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流。
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海是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沙漠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庄严的等待。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
那时候我没有见过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浩浩然荡荡然的大水了。我每去一次颐和园,都要欣赏昆明湖的碧波,惊叹于湖水的美丽与自身的渺小。
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但是太缺少湖水了。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我自然是情有独钟。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
后来到了新疆以后,那就开了眼啦。在乌鲁木齐与伊梨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曾经怎么样地令人眼界开阔呀!湖水是咸的,湖水一望无际,湛蓝如玉,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时而有强劲的风自由地吹过。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个区一个胡同一处房子。我面对着的是一个严峻的、带几分神秘和野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巨大而晶莹的咸湖,它冷静而又尊严,凛然而又高耸地存在着。你觉得你其实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去亲近它。
在天山南麓的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有一个大湖——博斯腾湖,浩渺无际,芦苇丛生,坐着汽艇穿来穿去也见不到岸。据说有一个外国的总理看展览的时候看到博斯腾湖的照片甚感惊异,他说:“新疆不是不靠海吗?”那宛如内陆的海,那是远古时代的海的遗留,那是对于远离大海的新疆的特殊的慰安。
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在芝加哥的北边,在布加勒斯特的市区,在高原墨西哥城近郊,我造访过许多湖泊。我流连忘返,我抱怨自己只能匆匆邂逅,匆匆离去,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
而珠海斗门的白藤湖呢?它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这是又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它是那样亲切随和,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斗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居住在白藤湖,我觉得舒适而又平安。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
12. 你怎样理解第一段中“湖是大地的眼睛”这句话?
13. 第四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为了”,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14. 有人认为本文第五段可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15. 最后一段,作者由“人化的自然”——白藤湖悟出的生活哲理是什么?
【试题答案】
1. wěng; lì; jì; shì; cuān; 2. A 3. C
4. 画;跃起;降落;展露;漂着;跃;激起
5. B 6. A 7. A
8. 陆蠡;奇特的人生秉赋吸引了“我”
9. 引出《囚绿记》,象征烈士就像这“藤萝”一样。
10.(1)铺垫 (2)类比,歌颂陆蠡精神。
11.
(1)如文章第四段写陆蠡故居,写孩子的笑声“铜铃一样”,昔日的喧闹“就像流水淹没了礁石”,院子里的悲欢离合“如秋风掠过树梢的一阵叹息”,藤萝的绿叶“有如倾泻的一道绿色瀑布”等,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又使语言生动幸福,富有诗意。
(2)文章多处引用他人对陆蠡的评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性格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古人云“文如其人”,陆蠡就是这样,他的为人、他的为文都突现一种刚直不阿的文人气质和铮铮硬骨,令人肃然起敬。我们在做人与作文时,也应该表里如一,心怀坦荡,不虚假、不做作。
12. 湖清澈、敞露、温柔、活泼、深情、美丽,为大地增添了神采和朝气,它能引发人各种情感。
13. 用排比句式更突出地强调了湖对人类的作用和深情。
14. 不宜删去。因为此段与第六段相互补充,表明自己对大湖、小湖都喜爱,另外,如果没有此段,第四段和第六段就不连贯了。
15. 只要好好地做,只要更近人情一些,发展和生活就不是那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