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古井

古井

教案设计   2024-12-25

古井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段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围绕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并解题:古,年代久远;,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2.导入 :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的一直难以忘怀?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2.评议后老师利用生字卡进行正音练习。

3.说说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读不懂,或者你认为应该重点理解的。(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记号或做出批注。留待讲读课文时讨论。)

三、自由读课文。

1.引导思考并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内容联系紧密,可以划分为一段?段意怎样概括?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的位置。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对“我”的启发。(不仅提供了泉水,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会人们怎样做人。)

2.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明确:课文讲了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四、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话含义不好懂?把它划出来。

2.幻灯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导学:

(1)划出关键词语“母亲”、“乳汁”、“哺育”,理解其本义和引伸义。

(2)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什么把比作:“温情的母亲?”

(3)体会这句话在全文的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提示文旨。)

(4)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出赞美的语气。)

4.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过渡

作者把比作母亲,这位伟大的母亲又是怎样哺育平原上的儿女的?课文是通过哪些个体事例来说明的呢?

明确:(1)每天从早到晚到取水的人络绎不绝。(2)村里人长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不要报酬。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

明确:每天从早到晚到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2.“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你从哪看出挑水的人是络绎不绝的?

明确: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从取水时间;看到的;听到的声音;“路面是湿漉漉的”四个方面写出了取水的人多。

3.为什么说“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周围的路面是怎样的?为什么用春雨来比喻?

5.教师小结:这一段写出了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也表达出了作者对的赞美之情。(板书:以水养人)

6.用喜悦、赞美之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思考、讨论:

1.乡亲们为什么帮助老人?

明确:年过六旬:男的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女的又矮又瘦;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学。

2.他们是怎样帮助老人的?

明确:“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这个”、“那个”,是说帮助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人。“一担”、“一桶”说明挑水的人有的力气大,有的力气小。“总是满满的”说明乡亲们一直坚持帮助老人。“多次表示”,“谁也不肯接受”说明乡亲们自觉无偿地帮助老人。

这两个问题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小结时,教师对个别遗漏问题加以点拨即可。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思考后讨论:

(1)“总让大家白出力气”中的“总”,“白”的意思是什么?“歉意”,怎样理解?

(2)对老人的歉意,乡亲们是怎样回答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幻灯出示: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先用一个反问句加重语气,突出了功劳大。用“可”表示转折,进一步赞美无求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乡亲们主动地帮助老人,是因为受到了的启示?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帮助别人。)

板书:以德育人。

六、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七、分角色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读出对话语气

八、学习第六自然段

1.幻灯出示这一段话: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还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句子用了哪个关联词语?(不但……还……)这个句子的前半句总结了课文哪方面的内容?后半句又总结了哪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强调了哪个内容?

3.“陶冶”是什么意思?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板书:启迪怎样做人。

4.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5.以饱满的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学生抓住段意的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连贯。

(在故乡的村东头有一口,到挑水的人很多,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这口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泉水,还教给人们怎样做人。)

3.教师总结: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十、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作者为什么要写?怎样通过写来表达文章中心的?

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1)借物喻人,寓理于物;

(2)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

十一、巩固本课所学字、词,并进行造句练习

1.小组同学互相听写生字、词,并互相评改。

2.教师将练习中出现的较普遍错误进行集中提示。

3.指导造句:

(1)“哺育”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用“哺育”?“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课文是怎样使用“络绎不绝”的?

(2)学生相互交流,评选最好句子。

作业 :

1.背诵课文。

2.抄写词语。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赞扬了那些默默地无私地为人们做着贡献的人,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共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生字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扫清文字障碍之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分段能力,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阅读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在第二课时里教师层层设疑,按照学生划分出来的段落,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适时适当抓住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哺育、络绎不绝、水桶、吱悠、水缸、报酬、歉意、不仅、陶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释题,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1.认识“井”,引出“井”的作用。

(“井”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

2.体会课文题目“”的含义。

(题目告诉人们,这口井存在时间已经很长,它从古到今始终为乡亲们提供着生活用水。)

(二)抓重点,找联系,把握课文整体

1.通读全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出课文直接赞美的句子。

2.学生议答

3.教师出示下面两句话。

(1)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2)多好的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4.思考并讨论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句话中“哺育”是喂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句话中“提供着生命的泉水”指的就是“哺”,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就是“育”。)

5.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些内容与这两句话有联系?

(“哺”即“提供泉水”,是对第二自然段的概括,“育”即“陶冶品格”,是对三至五自然段的概括。)

(三)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步骤 :

(一)检查朗读课文。

(二)指名分别读文中“哺”和“育”的部分

(三)分析词句,想像画面,深入探究各部分

在把握课文整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重点词句,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二至五自然段。

1.探究第二自然段

(1)认真阅读并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到取水的人很多?

(引导学生抓住“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络绎不绝”“叮叮当当、吱悠吱悠”“乡间小曲”“湿漉”“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等词句分析作者从时间、人数、声音、路面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到取水的人很多。表明了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

(2)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眼前浮现人们到取水时的画面,进行口头描述。

(天刚蒙蒙亮,就已经有很多人到边来取水了。看,有提着空桶往这边来的,他们迈着轻快的步子,水桶也跟着一摆一摆的,由于取水的人多,水桶免不了左右发生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有担着满满一担水往回走的,扁担一颤一颤的,发出吱悠吱悠的响声。听,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多像在演奏一曲快乐的乡间小曲啊。太阳落山去了,取水的人依然不断,再看看路面,由于总有人从这儿挑水路过,免不了会洒出一点儿,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3)把你想象中的人们到古共取水的情景画成一幅画,可取名为《取水图》。(课下完成)

(4)人们到取水,每天迎着晨光,踏着暮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么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什么精神?(无私奉献)

(5)指导感情朗读。

2.探究三至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想乡亲们是怎样帮助村里的一对老人挑水的?

(引导学生抓住“见老人用水困难”“这个帮挑,那个帮提”“不肯接受报酬”等词句,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进行理解体会。)

(2)乡亲们具有什么精神?(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3)和乡亲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可用文中的哪个词来概括?

(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了乡亲们,乡亲们的精神是精神的再现,也就是课文最后一句话“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理解“陶冶”一词。)

(4)“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中的“他们”指的是哪些人?

(“他们”不光指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乡亲们,也包括那两位老人。因为从“男的是个老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腿负过伤”可以看出他是个老革命,曾经打过仗,负过伤,是革命的功臣。凭着这一点可以向党、向人民提出要求:让自己惟一的女儿留在身边工作,照顾自己。可老两口没有这样做,他们也是受到了精神的陶冶。)

(5)分角色朗读老两口和乡亲们的话。

(四)懂中心、明道理,受到思想教育

1.作者离开家乡多年,对故乡的一口井一直难以忘怀,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借赞美来表达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深情赞美。)

2.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也教育我们怎样做人。请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感受和体会。

(五)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内交流生字记忆情况。

(教师强调“旬”与“句”、“冶”与“治”、“绎”与“泽”的字形要加以区分。)

3.正确书写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探究活动

有同学说:“帮老人挑水后,应该要报酬。否则划不来。”这个说法,你同意吗?写出你的看法。

点击显示
【古井】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66979/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