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题:温州市
作为学生一定要尽快掌握所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接下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题,希望能提高大家的成绩。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1、默读下面一段文字,选出加点字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毫无疑问,司马迁是一个始终站立、永不佝偻的精神贵族。面对流言的中伤,他没有惧惮。即使是汉武帝肆意蹂躏了他的人格,他也没有随波逐流或求诸“群小”的庇佑。一部《史记》便足以震悚万年,它没有囿于陈词俗调,而是“不虚美,不隐恶”,还原了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而《史记》中所称道的人物必为“倜傥非常之人”:敏给克勤之君夏禹,股肱得力之臣周公旦、讷口笃行之将李广……
A、lòu dān pì sù yǒu dǎng hóng nà
B、lòu dàn pǐ shù yòu dǎng gōng nè
C、lóu dàn bì sǒng yòu tǎng gōng nè
D、lóu dàn pì sǒng yǒu tǎng hóng n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编篡 磐石 谋动干弋 缄口不语
B、贤慧 融合 战死疆场 袖手旁观
C、萦绕 暮蔼 江山社稷 坚苦卓绝
D、今霄 缥缈 恻隐之心 义愤填赝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青少年往往为陈旧、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严厉相交替的说教以及拙劣 的哲学所束缚而失去平衡。
②我们来到这个 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
③不管杨利伟上校自己内心如何想,他的偶像地位的确已在人们心目中 起来。
A、肤浅 圣地 树立 B、浮浅 圣地 竖立
C、浮浅 胜地 竖立 D、肤浅 胜地 树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田锋回头看了一眼被自己甩在后面的其他选手,微微一笑,并依靠这种五十步笑百步的自豪,向终点线奋力冲刺。
B、据这家慈善机构最后的统计,这次为残疾儿童捐款数量最多的并非那些大方之家,而是生活在底层的许多普通的市民。
C、人家叫伽西莫多跪在那块圆形底座上,他照着做了。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
D、在这次听政会上,他立场鲜明,观点尖锐,矛头直指有关部门工作中存在的弊端,真可谓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只有把想法付诸于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我们的目标。
B、一位名叫朱利安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
C、全校同学必须提高认识,尽量防止吃零食、使用手机之类的事情不再发生。
D、流芳百世的名篇,孕育于诗人的生命,它们或豪放、或婉约,充分展示出文学的魅力。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B、在《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主张以非暴力反抗的方式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利。
C、《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体现了孔子以德治国的政治理想。
D、南渡夫亡后,李清照生活孤寂凄苦,其诗词的取材范围更广泛,寄意也更加深沉。
7、下面是关于传染病和人类文明的材料,请归纳形成一个结论。(不超过15字)(2分)
人类最早的狩猎和采集的文明阶段,基本上就没有所谓的传染病或流行病。
农耕文明才带来了传染病。科学研究表明,那些农耕文明延续得最久的地区,最容易成为孳生新的传染病的发源地。
……
人类文明在进化,技术手段在进化,病毒细菌也在进化。那些使得人类文明进化的技术手段帮助了病菌的扩散。城市化和全球化使人群跟人群之间的交往不断密切,传染病也因此传播得更快更广。
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7分)
乡村:民族的记忆与想象
文/雷抒雁
①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手工刻制的木版文字在薄薄的宣纸上印满了炊烟、古屋、插秧、刈麦,印满了拱桥、溪流、杏花、荠菜;平平仄仄的一些低吟浅唱,长长短短的一些唐诗宋词,都写在卷卷线装书的册页里。
②当然,还有滚滚的征尘,有苛捐猛于虎的悲号,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有“田园荒芜胡不归”的呼唤……
③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起根发苗,发展壮大就在农村;农村,刻写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想象。
④商品的繁荣造就了城市。城市的出现,拉开了城乡经济和文化的距离。古老的城市控制和剥夺着乡村,如果说城市是一座座砖砌的奶桶,乡村只是一头头散落田野的奶牛。衣衫褴褛的乡村父母,吃糠咽菜送儿子走进学堂,开始了逃离农村,逃离劳动,逃离贫困与低贱的第一步。
⑤思念乡村的人也有,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商战中的败北者,战场上的伤残者,是激烈的争斗之后寻找宁静地方的疗伤者。乡村以善意的同情接纳了他们,用源源不断的温情和取之不尽的草药为他们医治创伤。而这些受伤者往往如受伤的鸟,强健之后,又挣脱农人的双手飞进城市。却很少有人想去写一部乡村史,像写一部王朝史那样,写乡村的发生、发展和变迁,写农人的劳作、灾难和贡献。
⑥广大的乡村,如今面临一次新的机遇,它将以新农村的面貌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是都市前所未有的对乡村的亲情反哺。可是,我还是有一点杞忧。既往的每一次变革,哪怕是最小的,都伤害过乡村的美丽与个性。这一次,会不会也有一些难免的伤损?美丽的村舍被单一的水泥楼房代替,宁静的生活被喧嚣的市声淹没,一卷古朴柔软的线装书,被生生地改造成硬壳子西装书,千姿百态的乡村,成了千篇一律的城镇。
⑦乡村,是我们最后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保护诗意的乡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命题。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注意搜集和整理古老的乡村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当务之急。我国的乡村以其古老的存在,成为整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古老村落历经数千年,保留着深厚的为正史所缺失的宝贵记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力的物证。
⑧如山西长治的八义镇,名称源于著名的长平之战,八位义士阻拦赵括草率发兵抗秦,被刚愎自用的赵括杀害;战争结果是赵军大败。此地后来立碑纪念“八义士谏赵处”,村子更名八义村。
⑨像这样一些有趣的记忆,中华大地的许多村子都有。建设新农村,关心和保护、留存乡村古老的文化记忆是十分必要的。不要再如“文革”时期用的那些流行语言替代乡镇街巷的古老名字;更不要用什么“罗马”、“阿拉斯加”之类的崇洋名字改造古老乡村。新农村,一定要是中国式的,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一脉相连的农村。
⑩我们的记忆,想象和情感,还在农村。那里,永远都应是我们诗意的精神家园。我们要让乡村与都市亲近,而不是让乡村的背影渐行渐远。
8、文章一开头说,“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请用简洁的语言对第①②两段中所描绘的“乡村”的特点加以概括。(不超过30个字)(6分)
9、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妙在哪里?(4分)
10、(1)第⑤段中写思念乡村的种种人有什么作用?
(2)第⑧段中举长治的八义镇为例有什么好处? (4分)
11、从全文看,作者对建设新农村有着怎样的思考? (3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7题。(1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②?且与其从辟人之士③,岂若从辟世之士④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注释]
①悠悠:即滔滔,洪水泛滥周流貌,此处形容坏人到处横行时局动乱荡的社会状况。
②谁以易之:而,同“尔”,你,你们;以,与;谁以,即“谁与”,与谁(和谁一起)的意思;易,改变。
③辟人之士:辟,同“避”,躲避之意;避人之士,指避开无道的人以求天下大治的人,这里实际指孔子。
④辟世之士:即隐士,他们不仅仅避开无道的人,还避开整个乱世,这里指桀溺、长沮等人。
⑤“鸟兽”句:与鸟兽同群暗指隐居山林。
12、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敛赀财以送其行
D、去叶,反于蔡
13、与例句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A、不能容于远近
B、襟三江而带五湖
C、雄州雾列
D、使人听此凋朱颜
14、“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B、子,孔丘之徒与
C、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D、商声主西方之音
15、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为有国者所羁
A、何以伐为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予羁縻不得还
16、请根据选段归纳孔子和庄子的政治态度。(各不超过15字)(4分)
孔子:
庄子: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2分)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2)
(二)阅读陶渊明的两首诗歌,完成18-19题。(6分)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注释]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同物既无虑: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他的物相同,即使再死一次也不过是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什么可忧虑。
化去不复悔: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设在昔心:徒然还有从前的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难道
18、将“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19、两首诗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两种形象,请结合诗句分别说明。(4分)
(三)古诗文默写(7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7小题,每小题1分)
(1)路曼曼其修远兮, 。
(2) ,不尽长江滚滚来。
(3)同是天涯沦落人, 。
(4)沧海月明珠有泪, 。
(5)问君能有几多愁? 。
(6)今宵酒醒何处? 、 。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8)落霞与孤鹜齐飞, 。
(9)老当益壮, 。
四、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在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中,戈多的始终缺席使两个等待者的生活变得焦虑不安,但没有结果的等待也使他们获得了活下去的希望。
缺席就是不在场。缺席的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还可能是某种精神品质。在生活中,你可能就是一位缺席者,也可能是一个被缺席所牵涉的对象。对于缺席现象,你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观察和体验。
请以“缺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注意:1、题目自拟;2、角度自选;3、题材自定;4、文体不限。
苍南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C B A C D C
7、(2分)(意思对即给分,每超过3个字扣1分)
传 染 病 随 人 类 文 明 进 程 而 来 。
二、现代文阅读(共17分)
8、(6分)(每一小层2分,意思对即给分。每超过3个字扣1分)
古 老 而 质 朴 自 然 、 生 活 丰 富 而 充 满
诗 情 画 意 、 饱 含 喜 怒 哀 乐 之 情 。
9、(4分)(每一问2分,意思对即给分)
意思:乡村喂养(或:滋润、发展壮大)了城市。
妙处:运用比喻,形象地阐述了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抽象的事理写得具体可感。
10、(4分)(每一问2分,意思对即给分。)
(1)通过写为这些人医治创伤,写出了乡村的大度、厚道、善意、温情和真诚。(2分)
(2)事例典型而为人所熟知,有力地说明了古老村落保留着宝贵记忆,是有力的物证。
11、(3分)(每一分句1分,意思对即给分。)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但不能损伤乡村的美丽与个性,要搜集、整理和保护古老的乡村历史和文化。
三、古诗文阅读(共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7题。(1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题号 12 13 14 15
答案 A B C D
16、(4分)(孔子和庄子各2分,意思对即给分)
孔子:
居 乱 世 而 不 避 , 知 其 不 可 而 为 之 。
庄子:
不 为 治 人 者 所 用 , 追 求 自 由 无 为 。
17、(4分)
(1)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华,便派使者带着许多财物(或重礼)去迎请他,并答应让他当相。(2分,采分点:使使、许、以、为)
(2)长沮、桀溺两人在一起耕田,孔子认为他们是隐士,就派子路前去向他们打听渡口。(2分,采分点:耦、以为、津、焉)
(二)阅读陶渊明的两首诗歌,完成18-19题。(6分)
18、不好。“望”有刻意为之之嫌,而“见”则有不经意之趣,与“悠然”搭配得更和谐,也更能表达诗人闲适之态。(2分,意思对即给分)
19、《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无为之态。
《读》:“猛志固常在”的积极进取之心。(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给分)
(三)古诗文默写(7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7小题,每小题1分)
(1)吾将上下而求索
(2)无边落木萧萧下
(3)相逢何必曾相识
(4)蓝田日暖玉生烟
(5)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杨柳岸、晓风残月
(7)凄凄惨惨戚戚
(8)秋水共长天一色
(9)宁移白首之心
四、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参考会考作文评分标准
上文提供的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更多参考资料尽情关注字典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