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网络"水波效应"张铁......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14分)
善用网络水波效应
张铁
①一条道德不曾跑路,良心仍在心中的微博,转发超过21万次,在2011年十大转发微博中位居第五;QQ推出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超过600万网友在QQ签名档中点亮爱心……
②这样的力量,与其说是一个原点的激发,不如说是无数传播者聚集的合力。在前网络时代,媒体传播是一对多,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更是多对多。众声交汇的舆论场里,一些声音会在多点传播中不断向外辐射,如同池塘中的水波,越传越远,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③水波效应,能量巨大。以微博为例,一个人拥有1万粉丝,每个粉丝再有100个关注者,仅仅两次传播,影响就能达到百万量级。而仅仅新浪网的微博账号,就已经超过3亿,更何况还有各种博客、论坛、社交网站等等。每个账号都是一个自媒体,发布信息、传递观点,产生惊人的叠加效果。
④水波效应固然可能作用于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但同样可以传递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考、积极的声音。免费午餐就是从一个质朴的善念开始,在140字的微博转发中传递与扩散,3元加3元的同频共振,掀起一层层爱的涟漪,为无数山区孩子奉上热腾腾的饭菜,也写就水波效应的经典案例。
⑤能搅动舆论场一池春水的,往往触动了人们最深沉的情感、承载着公众最渴望的声音。失去双腿,板凳妈妈却以板凳为支架,照顾了130多个孤残儿童;大雨倾盆,最美女孩不顾自己被淋湿,为乞讨者撑起一把伞……物质潮流冲刷之下,道德良知拷问之中,还有什么能像人性之善那样能产生最广泛共鸣?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诉诸人类普遍情感、诉诸时代共同感受的网帖,能够赢得最多的评论和转发,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⑥水波传得更远,也有赖传播方式助力。如果不能聚拢680万粉丝,郭明义难以把善念辐射向最广大人群;如果没有微博、团购等新手段,聚蕉行动也不能把滞销的香蕉售往全国。魔弹式的我说你听,只是被动传播;而散弹式的大家都在 说,则是主动传播。自媒体能选择性关注,只有与受众契合,才能得到波峰加波峰的强劲效应。
⑦对于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能否用好水波效应,考验着传播能力,体现着引导水平。一方面,需要主动设置议程,找到共鸣点事件、公约数观点,发现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人物与事件。如从骑三轮车捡垃圾助学的白芳礼老人,到单手托举救下跳楼女子的消防战士,他们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需要探求传播规律,找到共振频率、相通波段。如果只是以要字打头,以应该领跑,投入舆论的石子非但不能激荡波纹,更容易让人反感、招致抵触。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正是新闻舆论工作重要的时代考题。
⑧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是舆论水面上漾起的一圈涟漪。即便手握金话筒,媒体也需要让自己 的声音不断传递,才能成为舆论的领唱,也才能更好地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而这,也正是主流媒体的价值所系、责任所在。(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3日)
小题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3分)
小题2: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事件为什么能够在网络上引发巨大的水波效应?(2分)
小题3:文中第⑤自然段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诉诸人类普遍情感……中的这是指什么?(2分)
小题4:文中①③两自然段中都列举了微博的经典事例,你觉得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5:谈谈下列句子给你的哲理性启发。(3分)
水波效应固然可能作用于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但同样可以传递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考、积极的声音。
参考答案:
小题1: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更要善用“水波效应”。(写“善用‘水波效应’”得2分,前面写了“主流媒体”得3分。)
小题2:(1)这些热点事件往往触动了人们最深沉的情感、承载着公众最渴望的声音。(2)网络传播方式让热点事件传播得更远、更广。(每个方面1分)
小题3:物质潮流冲刷之下,道德良知拷问之中,人性之善能产生最广泛共鸣。(照抄短文中那个反问句“物质潮流冲刷之下,道德良知拷问之中,还有什么能像人性之善那样能产生最广泛共呜?”得1分。)
小题4:第①段中的“微博”事例是以热点话题的形式引出本文阐述的话题——水波效应,第③段是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水波效应具有影响大、能量大的特点。(前者只笼统的说出引出下文。得1分,后者说出事实论据或举例论证,得1分,说出论证或表现了“水波效应具有影响大、能量大”再得1分。)
小题5:“水波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要—分为二的看待“水波效应”,我们要积极利用水波效应去传播主流的价值、理性的思考、积极酌声音,尽量避免水波效应传播夺人眼球的事件、偏激极端的观点而对公众产生误导。(能够从一分为二上分析得2分,能从积极的一面着想再得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标题就是论点。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第二、第四段文字,理解“夺人眼球”的意思,从事件引起人们关注和网络的作用两方面概括。
小题3:
试题分析:文章中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从其前后句子中判断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文章首段使用事例,从议论文的角度可从内容上与论题的关系、对下文的作用、引发阅读兴趣、充当论据等方面分析。
小题5:
试题分析:阅读七、八两段,参照作者表现的思想,从“水波效应”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来分析,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