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教材解读:也说“文本价值取向”和“学生独特体验”
紫云英
《狐假虎威》又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故事的情节我们都很熟悉,但教这样的课文,到最后总该让学生领悟点什么,懂得些什么。而这个问题事关“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注重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感染作用;语文教育要尊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育的多元化。
”我想,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我们的语文教学该怎样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该怎样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呢?如果学生的独特体验发生错误,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关于《狐假虎威》一课中的狐狸究竟是聪明的还是狡猾的引起了大家的强烈争议。我个人还是偏向于后者。
读这一课,我们都会不由自主想到学过的《狐狸和乌鸦》一课,细细品读,发现这两课有许多相似之处。基于《狐狸和乌鸦》一课中对狐狸的印象,我想在学习《狐假虎威》这课时还是比较容易引导学生体悟狐狸是狡猾的,而非聪明。课文第二自然段开头就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狡猾。我想这个词语就为我们定下了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时,应紧紧扣住这个词语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涵,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引导学生抓住“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摇了摇尾巴”、“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等词语体会狐狸装腔作势,非常狡猾。在这些词语中,有两个词语我们非常熟悉:“眼珠子骨碌一转”、“摇了摇尾巴”。是啊,《狐狸和乌鸦》一课中也有和这两个词语相似的词语:“眼珠一转”、“摇摇尾巴”。
教学时,我们应有目的地引领学生回忆、比较,让学生体会这些狡诈、故作的神态是狐狸惯用的伎俩。所以我认为,在《狐假虎威》中再用类似的词语绝非偶然,而是很好地突显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引导他们更好地走进新教材。阅读过程中,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演,加深体验,那么,狐狸的狡猾也就分明可见了。
进入新课程,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多地呼唤个性化、多元化解读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实际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我想我们应冷静地对待这些“多元”与“独特”。对多元解读过热地追捧,对独特体验过分地珍视都会导致文本价值取向的错位与迷失。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在倡导文本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阐释的基础上守住文本价值取向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