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难忘的一课》教学杂谈

《难忘的一课》教学杂谈

教学分析   2025-01-27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关怀·创设情境,实现自我·尽现真情〗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帮助学生的自我充分发挥和实现为要旨;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营造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气氛,在教学中给全体学生深情的人文关怀,“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当然需要充沛的情感。没有情感的语文课,可以视作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教师不愿上这样的课,学生不喜欢听这样的课。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力求让每一个人参与到讨论中来。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摒弃了传统的“围绕内容提问”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开放性的话题,如:“同学们,读到这儿,你想说些什么吗?”再如:“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让学生感觉就是在进行一次谈话,非常轻松。在愉快的氛围中,能尽情地展示他们的思想历程。其实,这正是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积淀的过程。

〖“导入”和“结课”情境创设的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实现有效学习·“结课”的情境创设·“文学作品”创设情境法〗

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让学生充分参与言语实践活动,真切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过程很重要。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来创设不同的情景来实现有效学习更显得重要。其中,仅仅注重学生个体角色体验、感悟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多项合作、交流活动,来激活整个课堂。

通过教学实践,不难发现,阅读教学中,情景的创设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因此,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景创设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如果在“结课”阶段也能做到精心设计,创设情境,会令人感到“情韵在胸、绕梁不散”。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清华大学附小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难忘的一课》,完成了对课文重点的研读后,在悠扬婉转的《思乡曲》中,师生共同深情朗诵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看得出,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心已经沸腾,还有什么话能足以表达我们那份心情呢?只有那一句──

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放声朗诵,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吧!

(学生再读。)

师:下面,请大家拿起笔,再写一写这句话,并将这句话永远地镌刻在你心灵的深处。

(师生共同写话,教师用红笔。)

生:(一个个凝神静气地、庄严地、神圣地、含着热泪写这句话。)

师:想读就读吧!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语气虽然不同,但感受和认识是一样的深刻!

师:(激情地)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相信你一定记住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世界上什么都可以选择,但惟独不能选择的是自己的母亲、自己的祖国。或许有一天,你身在国外,请你也别忘了今天的这堂课,更不能忘了这堂课里你记住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们大家再读这句话吧!

生:(铿锵有力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读得太好了!同学们,咱们今天上得不是普通的语文课,而是一堂人生感悟课,因此,这也就称得上是──

生:难忘的一课!

(教师在课题后加上感叹号,在全场掌声结束教学。)

教学中,窦老师把文本所蕴涵的情感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加工、提炼,收到了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并育的效果。可以想见,课虽然结束了,但孩子们在经历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后,在那颗被点燃、升腾的心灵的深处,一定已经烙上了鲜红的“中国印”。

〖浅谈新课改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导学研究的基本收获〗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强调知识在经济运作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的创造力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强调高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种“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才。

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的孩子,如果整天被动的学习、机械的训练和简单重复,很难想象他们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要培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具有健全、独立人格的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培养这种新型人才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和探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我校所进行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导学研究这项课题,包括了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方面。目前,重点对阅读教学、综合性学习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就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操作方法进行了研究: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研究典型课例,研究学生的需求,总结以往的经验,强调教师的反思,重视导学策略研究,力求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服务,初步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导学策略:

师生合作再现情景。自编自导,创设情景;师生互动体会感情;自主设计朗读方式;还原情景亲身体验。

设身处地,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体验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讲《难忘的一课》时,“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文章的主要线索,我们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当时的感受,在课本上,一笔一画地书些“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

〖在课文的情感里走个来回·借文发挥,情感升华〗

课本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资源。作为语文教师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课文中能促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教材中,有的文章词句蕴含丰富,耐人寻味;有的文章人物心理描写凝炼;有的文章省略情节;有的文章结尾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而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往往是有局限的,尤其是内涵深蕴、情节复杂、人物心理较为矛盾或者故事发生年代较为久远的文章。如《难忘的一课》,当钟声响起时,作者描写了韩麦尔先生一系列的言行。文章的情感对学生来说确实厚重了些,我借用余光中的《乡愁》,凄婉悠扬的音乐配上如泣如歌的诵读,使每一个同学都感受到了那种难以言传的骨肉分离的切肤之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台湾回归祖国的重要意义,真切体会到了“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的分量。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章的词句有所感悟,化情感为内驱动力,激发其灵感的顿悟及强烈的诉说愿望,产生与作者心灵的共振,才是我们期待的。

〖文以载道”和“因文悟道”──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字、词、句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内容广泛,文字优美,感染力强,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因文悟道”还是“由道赏文”都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的特点是渗透,是潜移默化,是熏陶感染。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根据不同年级,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渗透德育。现就为何进行语文中的德育渗透,浅谈自己的看法。

思想教育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来进行的,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训练之外。“文以载道”,一篇课文,一段文字,哪怕是最小的单位词,都潜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教师应尽量挖掘教材,凭借文中的语言文字的中介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要利用汉字的会意、形声等特征进行教学。如教学“你”和“您”两个字时,我首先教会这两个字的不同读音,再引导学生分清字形,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您”比“你”多个心字底,是因为“您”表示对长辈的尊敬,从心底里发出的敬意,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样学生对“你”和“您”的音、形、义、都掌握了,同时也渗透了文明礼貌的教育。中高年级讲读课文,就应抓住文中的重点段落、关键词语进行教学。

如《难忘的一课》是一篇记叙文。记叙大陆的一位老船工在台湾一所小学的所见、所闻、所感。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中心句,而且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第一次是作者在教室外看到台湾师生一遍又一遍地、很吃力地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句子,反映台湾人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迫切要求;走进教室和他们一起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体现作者和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共同心声;第三次是作者参观礼堂时,看到礼堂里挂满中国伟人的画像,发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充满全部感情的话语,说明作者在这里上了“难忘的一课”。教学时,应该紧扣这个中心句,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体会作者和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同样记住这难忘的一课,增强爱国情感。

〖阅读教学中关于质疑的思考·围绕课题,引疑解难〗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质疑,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

实践证明,质疑解疑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开讲时我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又如教《难忘的一课》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

课题中的难忘体现在哪里这一课上了什么内容,这么简单的内容为什么难忘?从中可以感受作者的怎样的爱国情感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循序渐进悟朗读〗

朗读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一种过程,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地、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把朗读始终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指导朗读的一些做法。

有些文章蕴藏着丰富的含义,在课文的重点句段中,有些词语用得很准确,有些句子很深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这些词语、句段,既可以促进学生对重点意思的理解,又训练了语感。可我们教学实践中,往往只注重对词句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试图一蹴而就,结果只是事倍功半。我觉得要采用循序渐进法,让同学们随着对课文了解的不断深入,逐步加深感情体悟,朗读效果会更好。

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我把这句话作为朗读的聚焦点。我不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节奏、语调等技巧性的指导,而是引导他们逐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朗读的理想境界。第一次出现那句话是在“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一笔一画认真地写在黑板上的。学生初次朗读时虽然很认真,但感情体会不深,显得生硬,但我并不急着让他们“一步读到位”,只是让他们继续学课文。当学生读到“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时,他们已进一步感受到了台湾师生浓厚的爱国热情,再次朗读时感情就明显进了一层。在阅读到“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此时,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从“不准讲国语”到“认真学国语”,从“原来是日本伟人”到“现在是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多么大的转变,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这又是一种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啊!学生们理解了课文的中心点,找到了和作者的情感共鸣,感情朗读自然就达到了理想的境界。

像这样,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作者,逐步去感受语言情感,逐步去理解语言内涵,充分地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才能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对表达方法质疑〗

《新课标》指出: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今天的学习,还要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能在社会的广阔天地里和更高的生命层次上进行积极的发展。《新课标》还特别指出,小学阶段总量为145万字的阅读量,所以说,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为了使自己笔下的人,事,景,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常常采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这样的语言教学时不能放过,教师要从这些因素中引导学生质疑,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如《难忘的一课》一文,“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教学时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要重复出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在重新阅读了课文之后,不但得出了答案,还有了朗读时感情的处理意见。第一次出现时指的是教师板书的内容,可以读得轻些;第二次出现是作者跟着师生大声朗读起来,可以读得响亮一些;第三次出现是作者与那位教师道别时,用这句话表达自己当时的全部感情,要读得深沉一些;似乎自己在对自己的心讲话一样。三次出现,它所代表的人范围越来越大,它的含义越来越深,感情也越来越强烈。在解释的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了“反复”的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像这样含义较深的句子,在阅读时一定要舍得下力气,花时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深刻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激活学习兴趣的点滴体会·合作探究,巩固其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因素在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培养学性兴趣方面,我的看法是:

陶行之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中国是一问。”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导读释疑,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先进教学理念。对巩固学生学习兴趣极其重要。即是说,合作交流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而学生的已有知识不一样,理解上存在偏差。因此应按如下步骤进行:

1、依据要求,课前自读。

2、课内自学,自悟设疑。

3、小组交流,释疑解难。

4、班上交流,点拔疑难。

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教师诱导学生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中心句设疑,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悟设疑:

1、教师为什么这节课只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

2、教师读和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为什么感到吃力。

3、师生们教和学为什么认真。

4、“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这些问题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来的,在学习小组里讨论,优胜者在班上交流,共同探讨,获取知识。既泊活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呢?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对台湾人民实行奴化教育,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感情的语文课的船员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指导学生用好资料·引导学生,搜集资料〗

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升高,课文的内容也逐渐加深,有些内容如不查阅相关资料,就不能了解事件的时代背景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因此,在学习新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重点词或某一方面内容,搜集有关资料。如《难忘的一课》讲的是1945年台湾“光复”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动人情景。对于台湾“光复”这段历史,学生是陌生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这段历史,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网络,让我们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利用网络资源,构建了师生之间互动的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随着 Internet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丰富开放的资源在语文课堂上的逐渐推广使用,开辟了语文教学感受与语文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广阔空间,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机会和新方法,作为一线的教师,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

网络,赋予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涵义,“生活即语文”。我们一线教师应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郑成功》和《难忘的一课》后,学生对宝岛台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学生对课文中的郑成功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及卓越的政治才能深感折服,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台湾人民深厚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情谊。教师顺势抛出问题:既然,我们先辈们能将荷兰侵略者、日本侵略者赶出台湾,两次从侵略者的铁蹄下收复台湾,为什么现在,我国的科技在发展,国家在进步,居然不能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上网查询,学生们很快抓住国民党主席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接连访问大陆的事件,仔细阅读了网上的新闻报道,在教师的推荐下看了几家媒体的评论,深切的感受到台湾民众血浓于水的爱国热情,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高涨,教师因势利导布置《呼唤台湾归来》综合性学习任务:

1、在网上阅读连战先生在北大发表演说。

2、继续关注新闻媒体对宋楚瑜先生访问大陆的新闻报道。

3、网上收集了解目前有关台海的局势。

4、尝试给连战先生或宋楚瑜先生写封信,表达自己的心声。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同学合作完成1~2项任务。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敏锐的课程资源意识,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

同时,在网络环境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瞬间传递给对方,也可瞬间得到对方的指导和帮助。如:在学生完成《呼唤台湾归来》综合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将心中的情感得到宣泄,让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教师就推荐了网站,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让学生给老师发邮件或QQ的为工具与老师交流感情,寻求老师的指引和帮助。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能深刻而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思想,而在网上则可以自由地发表看法。学生在网上与教师平等交流对话,既沟通师生之间的情谊,又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学生在与老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及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等。

作为网络时代的教师,就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高效运用网络资源,不断的提升自己驾驭网络资源的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投入,成就体验的乐园,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从教师潜心备教到学生学有所获,从教师的精彩到学生的精彩。

〖浅谈如何训练语感·把握基调,激发感情〗

语感是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独立地思考领悟,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语感具有不同的层次,培养语感是语言文章内化的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它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而进行语感训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把握不同文章文体的感情基调,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形成语感。如《难忘的一课》中,教师紧紧围绕“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章不同地方出现的场面进行挖掘,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我”的情感。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爱国情绪高涨,也使听课老师受到一次情感的洗礼。学生便在对情感的理解把握上,自然地感知场面,形成语感。

总之,语感作为一个新型的课题,作为现代语文教学训练的重要内容,应形成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让它的作用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真正体现出来。

点击显示
【《难忘的一课》教学杂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72075/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