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
《风景谈》教案
目标设定
1、从理解“风景”的含义入手,把握文章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景物与人的活动的结合。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把六幅生动的图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初步了解“关键语句”的特点、作用和识别。
3、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从语法、修辞角度品味句子表达效果的方法,学习运用长短句表达情感。
4、一般了解茅盾及其生平创作。掌握14个词语。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⑴、通过录音手段,在欣赏、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加标题的训练,把握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特征。
⑵、引导学生分析画面之间联结的语句,理清全文的思路,初步体会作者的写作主旨。
⑶、利用“思考与练习”一的提示,明确“关键语句”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
课前安排
——完成“汉语句子常识”教学。
口语训练
——以“今年国庆印象”为题,做3分钟发言。注意从“画面准确”“情绪注入”角度点评。
引入新课
——从“印象”的点评入手,引出课题。
讲述:印象==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里留下的迹象。
迹象==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和将来。
点评:根据上述理解,对学生所讲述的话题作分析,特别注意比较与“我的国庆假期”的区别。
在讲评的基础上,用“从不很显著的情况中推断事物本质”的含义引出《白杨礼赞》,进一步引出《风景谈》——一篇与《白杨礼赞》写于同时代的文章。
板书:风景谈
熟悉课文
——理解题意:请学生阅读注释①
——播放课文录音,要求:边听边思考——
文章一共谈了几幅“风景”?从所给的词语中为每一幅“风景”找个最适合的标题,并说明理由。(板书——)
沙漠风光、沙漠驼铃、高原归耕、月夜晚归、生产归来、河畔声喧、
石洞雨读、促膝读书、桃林小憩、桃园即景、黎明剪影、北国晨号。
——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教师巡视。
——讨论1:明确一共几幅画?
明确:共六幅画,起止段落标志见书上。
谈论2:选标题,并说明理由。
明确:沙漠驼铃——高原归耕——河畔声喧——石洞雨读——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讨论3:从上述选小标题的理由,领悟课题的含义:
明确:按照“人的活动+自然风光”均要表现的要求,可见,作者的“风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景”,而是包含着深意的。
提问:这个“深意”是什么?在文中有无表示?这些表示与六幅画面之间的关系如何?(留待下节课讨论)
作业安排
——依托“汉语句子常识”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⑴引导学生分析画面之间联结的语句,理清全文的思路。
⑵在体会作者的写作主旨的基础上,明确“关键语句”的基本知识。
⑶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
教学过程
课前安排
——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口语训练
——以“我所知道的茅盾”为题,做3分钟发言。注意:讲清或强调:原名沈雁冰,中共早期党员;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复习引入
——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三的情况,结合学生回答,复习一下“长句与短句”的知识。
依托练习中的问题,补充强调一下:长句与短句的表意作用(叙述描写中的全面化、成像化方面)。
关键句子
——过渡:六幅画面的小标题,按照“人的活动+自然风光”均要表现的要求,可见,作者的“风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景”,而是包含着深意的。
——提问:这个“深意”是什么?在文中有无表示?这些表示与六幅画面之间的关系如何?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表明有关句子,要求学生说出每句句子的含义,用板书强化。
——板书:
出现的位置主要的内容作用的分析
第一幅画后大自然→人的活动外在的精神
第二三幅画后人的活动→充满精神的人活动↓
第四幅画后有精神的人→内生活及其充实的人的活动内在的精神
第五幅画后有内在精神的人→有高贵精神辐射的人的活动↓
第六幅画后高贵精神的人→具有为民族献身精神的人的活动创造的精神
——讨论:这些议论式的句子与“风景”联系起来看,作者的深意到底是什么?
明确:·“自然→人→人的活动→人的精神活动→具有崇高精神的活动→创造了第二世界的活动”是全文的思路。
·这些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像一根红线,穿起了一串珍珠,充分展示了作者的主旨:赞美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向往。
——小结: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地位、形式→证实关于“关键语句”的知识→从中体会识别方法
作业安排
——熟读课文,仿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