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实录片断
《兰亭集序》教学片断
(师请生朗读文章第一段,并让其他同学评价朗读情况)
师:朗读首先要把握好朗读基调,如果说第一部分的基调是清新明朗、“信可乐也”的话,那么第二部分应是怎样的基调?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语。
生1:在第二段中有一个关键词──“痛”。
生2:在第三段中有一个关键词──“悲”。
(师请学生推荐朗读第二、三两段)
师:如果我们在朗读全文时配上背景音乐,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主乐器?什么基调的曲子?
生1:最好选用二胡演奏的比较深沉的曲子。
生2:最好选用洞箫演奏的意境悠远的曲子。
生3:我想选用古筝演奏的曲子,幽静而富于变化。
师:大家的创意都很好,展示了你们的艺术素养。其实,艺术是相通的,我们探讨音乐的过程也就是把握作品思想情感、风格基调的过程。
(教师节选古筝曲《渔舟唱晚》作为背景音乐,饱含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请同学们描绘一下你想象中“会稽兰亭”“暮春之初”的江南景色。
生1:山清水秀,红花欲燃,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生2:杂花盛开,色彩绚丽,像一道五彩的屏障一样。
生3: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一片艳丽的色彩。
师:我们看王羲之笔下江南春色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教师让学生熟读背诵以上语句)
师: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江南三月的山水之间就像刚才同学们描述的那样──百花盛开,山花烂漫,鸟语花香,而这些浓艳的东西在《兰亭集序》中却不见踪影,那么王羲之是在着意追求一种什么风格和境界呢?
生1:他是在追求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
生2:王羲之是在追求一种自然的文风。
师:在这篇文章中,一切过于浓郁的色彩,作者都不用,而是清新淡雅,自然为文,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盛会中,“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备,但作者喜悦有度,从容沉稳,这是心境的淡雅。常言道:“文如其人”,作品格调的淡雅也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艺术体现。
(让学生把握好文章基调,齐读第一段)
(教师重点指导最后一句的朗读)
板书:
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师: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作者在文中情绪的变化,我们一块儿来疏通一下文章后半部分的一些语句。请同学们互相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答。
生:我对“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句理解得不透彻。
生: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意思:好静的人喜欢在室内清谈,好动的人喜欢在山林遨游。
生:“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意思我不明白。
师:“一”和“齐”都是用作动词,全句的意思是,把死和生等同起来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是妄造的。
(学生分组讨论其他问题)
师:作者在自然中得到愉悦,又从自然中感受到悲哀,作者正当心情舒畅的时候,却说出了非常消极的话,“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大家对作者情绪的变化是如何理解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
生:我认为这种情绪变化符合一般人的心理规律。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种聚散难常的感触定会使人情绪低落,让人感到人生短促、生命无常。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到位,除此之外,出现这种情绪的变化还有它的历史渊源。在这里略述几例:
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曾作诗《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诗人吴质宴后写道:“乐往哀来,怆然伤怀。”
西晋的石崇在与众人宴饮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可见自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比较普遍的,王羲之在欢宴之后也不能摆脱这种传统氛围的影响。
(教师在补充以上内容时,以课件形式展示提及的诗句)
(教师让学生齐读二、三段文字,以体悟作者情绪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