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03课-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
掌握体裁特点,
积累文中出现的字词。
2.
品读优美语句,感受深刻哲理。
3.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有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总会引发人们的理性思考。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思考往往演化为具体的形象,从中折射出对人生睿智的领悟。这种以发表议论,阐发哲理为主的散文,叫哲理散文。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两篇优美的哲理散文,《蝉》、《贝壳》,看看
作者是如何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我们
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积累词语
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自读课文,积累词语,同学们完成的怎样,老师检测一下,请拿出检测本。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收敛(
li
ǎ
n
):收拢,合拢。
聒聒(
gu
ō ):持续嘈杂,使人厌烦。本课指不停地叫。
宽恕(
sh
ù ):宽容饶恕。
短暂(
zh
à
n
):(时间)短。
一丝不苟(
g
ǒ
u
):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卑
(
b
ē
i
)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学生互批,教师检查检测情况。
三.赏析课文《蝉》。
1.
导入
自然界中有太多的生物让我们感动不已,它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令我们惊讶佩服,就拿蝉来说吧,
大家知道蝉吗?(学生七嘴八舌:也叫知了,生活在夏天,歌声嘹亮,响彻一个夏天……)那我们看看作者小思,是
怎样通过一只小小的蝉引发对生命的感悟的。
2.
走进作者
作者简介:
小思,
1939
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
1964
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
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
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
1978
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
1979
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3.
听读课文
思考以下问题:
(
1
)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
2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
3
)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
4
)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听课文范读。
听后,
小组讨论,交流以上四个问题,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
(
1
)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主要写蝉的叫声使人心烦,表现作者对蝉的厌烦,引出下文对蝉的态度的转变。
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
2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晴朗的天空等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秋天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
17
年,苦苦等了
17
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着的等待,想到这些,“我”以往对它的“很烦”全部消散了。作者对蝉的敬意油然而生。
(
3
)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
90
年,
90
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
17
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
4
)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
又是一抑。
扬在蝉在泥土中等了许多年才等来一个夏天的生命,而蝉却是那样热衷生命、为生命歌唱,让人肃然起敬。
一扬一抑表达了作者对蝉的生命观的肯定与赞扬: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5.
小结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四、赏析课文《贝壳》
1.
导入
同学们都见过贝壳吧,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深深打动了作家席慕容。席慕容又是位画家、诗人,她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她对生命又有怎样的感悟呢?
2.
走近作者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
1943
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后来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
1981
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她写诗写散文,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
听读课文
思考以下问题
(
1
)《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
(
2
)“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
3
)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这句话?
3.
课文范读,
听后,
小组讨论,交流以上四个问题,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
1
、《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
、“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
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一丝不苟,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写出了作者受贝壳生命的启示所引起的感慨:珍惜生命,让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留下的痕迹才会更加美丽。
3
.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这句话?
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
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作者由微小的生命——贝壳联想到了自己的生命,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却是自己所能做到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美的灵魂。
抒发了珍爱生命、创造生命价值的感慨。
五、比较阅读 自主学习
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相同点:
1
、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
、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
、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点:
1.
《蝉》先抑后扬。
《贝壳》
直入主题。
2.
《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
《贝壳》
感悟是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细致、更加一比不苟。
3.
《蝉》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
,并没有直接表白。
《贝壳》中作者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
东西的愿望。
六、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
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不辜负生命,让生命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席慕蓉精美片段积累:
(
1
)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
任它
绿草如茵
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
——
摘自:席慕蓉《无怨的青春
距离》
(
2
)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
(摘自《成长的痕迹
回顾所来径》
(
3
)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摘自《生命的滋味》)
七、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写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