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我不喜欢五柳先生──引导学生“偏颇化”的个性感受──《五柳先生传》教学片断反思

我不喜欢五柳先生──引导学生“偏颇化”的个性感受──《五柳先生传》教学片断反思

教学分析   2025-01-06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对人谓实录。” 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为进一步理解陶渊明的高洁志趣,我在《五柳先生传》的教学中,设计一个问题,“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说理由。”

思考片刻后,课堂热闹起来了……

学生说:“我喜欢他情趣高雅,爱读书,爱写文章,我猜想他一定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儒者。”引起众生笑。

学生说:“我欣赏他不为名利所累,悠闲自在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学生说:“我特别羡慕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只为愉悦心情,滋养精神,不为功名利禄,不为‘黄金屋’。不像现在的我,每天要应付各种考试。”这话太能引起深受考试之苦的同学共鸣。

学生说:“五柳先生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在讲究门第、生活奢侈的晋代实属不易。”我知道该生预习充分,虽是借助参考资料的答案,但是是为师者最想要的答案,我对她抱以满意的微笑。

一切都很顺利,忽然人称“鬼精灵”的男生说:“我觉得五柳先生有点贪喝,既然家贫为何要嗜酒,而且亲友一叫即去,缺少自尊心。”

经他一起头,同学心中的疑惑都倒出来了。

一学生说:“他生活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状况,有一部分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他太懒了,只要稍化一点时间力气,修修补补做做,居食条件都会有所改变的。”

一学生说:“他‘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从礼仪学角度说是缺少礼貌。”

课堂上笑声不断,同学都在兴奋着,但这不是真正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兴奋,说这些话的都是男生,是他们现代的生活阅历与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发生碰撞,这些也是同学心头的疑惑。

课上到这里,我突然知道,同学对五柳先生的读书方式是极为赞同的,深受各科考试之苦的他们何尝不想无拘束的追求精神愉悦的学习。而对“安贫乐道”“率真放达”“洁身自好”只是熟能生巧的生搬硬套,(因为事先学过周敦颐、刘禹锡等人的生活态度)根本就没有真正走进这些人的心里去,而作为我这为师者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我顺势而下,从传记“不避恶”角度肯定人都有两面性,对学生有些说法表示赞同,那么同学也许会将五柳先生与孔乙己划上等号。

可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哪里去了?

对学生这种有失偏颇的个性感受如何进行引导呢?我束手无策,都是平时“墨水喝得不多”惹的祸,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记得有那么几秒种我是红着脸傻笑着面对学生期待的目光。

“也许他喝酒是借酒消愁呢?”教室的角落发出声音。直觉告诉我这个问题是有价值的。我向学生坦率的道出老师对这个问题也需要考虑的时间,我们一起做专题研究“陶渊明与酒”。

第二节课,我在黑板上挂了四个问题:“嗜酒是贪喝吗?”“家贫是因为懒做吗?”“招之即来是不自尊吗?”“既醉而退是没有礼貌吗?”请同学任选其一,发表看法。

因为有资料准备,同学们经过讨论后,很快投入到激烈的发言中。

“陶渊明嗜酒也许一方面是他的爱好,更主要是他在借酒消愁,据资料显示,陶渊明少时颇有豪气,志向远大,希望通过出仕为官的途径,能够建功立业,实现‘救苍生’的宏愿。但是,他所处的时代,社会动乱不安,政治极端黑暗,门阀势力严重,士庶界限严格,他只能做些小官,他面对这种黑暗的政治和险恶的政局,既无力去拨乱反正,又不肯同流合污,所以他愁,用酒来逃避和麻醉。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这是他在这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话音未落,一同学马上补充,“古人有好多借酒消愁的例子,如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他们都把‘愁’和‘酒’联系在一起。他们喝酒决不是为了嘴馋。”

众生笑,我不失时机地补充:“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心中的抑郁难以述说,惟有借酒麻醉。”

学生又说,“陶渊明的晚年,生活越来越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不过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有资料说,宋文帝元嘉元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当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我想,他能不为五斗米折腰,固穷守节二十二年,怎会是一个无尊严的人,他接受酒肯定是有原则的,当对方是真心相邀,他就不虚假客套,正是他为人坦率的性格。”

学生兴趣愈来愈浓:“亲友真心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的饮酒,而且喝醉方休,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是五柳先生的不拘小节、性情豪爽的体现,他把世俗的礼教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而决不是他的不礼貌,我觉得我们那天提出‘他贪喝懒做,无自尊,不礼貌’的问题,就像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爬过栅栏买橘子就给他戴顶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帽子”同样,看问题的视角是错误的。”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是五柳先生的生活实录,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怎能说他懒惰,造成他贫困的是社会原因。他为国为民愁,一个读书人为了节操,安于贫穷,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陶渊明精神’,我对他的安贫乐道理解更透彻了。”

……

《五柳先生传》的课堂因一个同学的笑语及疑问,呈现一个断裂,对五柳先生的品性理解相对简单、幼稚,并出现偏离。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查寻资料,并做积极思考,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了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者的心境与志趣,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并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教学是在探究中发展的,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尝试是有价值的,并有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 珍视学生“偏颇性”的观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开放的课堂注重学生个性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时会出现偏颇,甚至错误,而这种理解往往是学生的心里话,如《皇帝的新装》中学生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角度肯定皇帝,《渔夫的故事》中学生从“诚实”的品质角度肯定魔鬼,当出现这种现象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找准产生偏颇错误的症结,再将问题还给学生,调动他们查寻资料,作积极思考,从而更深入更全面更准确地看待文本中的人、事、理。这种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是极为珍贵的。如果教师不有效引导,久而久之,封住学生的口,凝固学生的脑,扼杀学生的思维。教师真正用好每一篇文章,要深入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就离不开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提升,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二、 教师应有良好的教学品质

语文教学“一池静水”,毫无波澜。索然无味。当课堂出现突如其来的“声音”时,因为不在教师教学设计范围内,教师常常含糊其辞,或不予理睬,于漪老师分析过原因:一是自己有知晓,说出来有不方便之处,免得节外生枝,还是不说为好;二是自己本来就不清楚,课前忽略了,未深思熟虑,学生陡然一问,且不说回答是否准确,是否科学,有时连自圆其说都难以做到。”我在《五柳先生传》的课堂上就是属于第二种情况,陶渊明在这篇自传就隐含其“安贫乐道”“率真放达”“淡泊名利”的志趣,从没怀疑过其他。当“问题”出现时,教师就应表现良好的教学品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不可蒙学生或随便应和,而应积极地找准“入口”,给教师自己,也学生足够的时间,宽裕的空间,以利于更好地探其究竟。

三、 惟有读书,才让教学之路更加宽畅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是多元的……”,于是课堂上常有矛盾生成,学生会挑起“认知冲突”,向教师的“标准”发起“挑战”。《课标》也提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评价,对作品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就对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提出较高要求,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教师要有能力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发现文学精神,发现古代的人,通过文本的学习发现个性的人,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发现苏轼,学习《醉翁亭记》发现欧阳修,学习《满井游记》发现袁宏道,学习《五柳先生传》发现陶渊明……教师只有博览群书,不断研究教材,不断吸收知识,才能和学生一起打开一扇扇的智慧之窗,发现一些发人深省的值得探究的东西。

点击显示
【我不喜欢五柳先生──引导学生“偏颇化”的个性感受──《五柳先生传》教学片断反思】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76489/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