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情景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有关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1、形散神聚的特点。
2、有关“秋景”描写的段落和重点句子的品味。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富的季节。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历代文人骚客描写秋天的诗句很多,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苏轼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诘绿时”,毛泽东的“不是春光胜似春光”……今天我们再来看一篇赞扬秋天的现代名篇——《故都的秋》。
二、作者简介
1、学生叙述有关作者的资料。
2、教师适当补充,突出其作品“抒情性”特点。
三、课文鉴赏
1、总体概括
①速读课文,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特点的句子。(即的“神”)明确:课文的第一句。故都秋天特点:清、静、悲凉。
②请找出具体描写秋景的有关段落,看看作者笔下展现了故都秋天的哪些景物画面?(即的“形”)
①庭院秋景
②秋槐落蕊
形 ③秋蝉残声
④秋雨话凉
⑤北国秋果
2、品味秋景(分三个角度)
①视角效果
学生欣赏画面,指名朗读“清晨赏秋”一段,提问:该段文字写了哪些视角上的景物?作者详写牵牛花的颜色,有何用意?(具体见课件)
②听觉效果:
a提问:写了秋天里的哪些声音?
明确:训鸽声、蝉声、雨声、对话声
b着重品味训鸽声与蝉声,提问:这些声音有何特点,与文章主旨有何关系?
明确: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③触觉效果(可延至第二课时)
指名朗读槐树落蕊轻扫一段,把体现秋的特点的句子找出来,并体会其中的情。
点拨:这时的作者,早已成为知名文人,正直的他曾多次遭到当局的通缉,人到中年的他“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年近不惑的他对人生的领悟——悲凉、落寞。
四、课堂小结:
本堂课主要理清了文章的总体结构,体会到“形散神聚”的特点,并通过对清秋美景的品味,体会到写景状物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
2、以“秋日风景”为题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六、板书设计:
神: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
庭院秋景
秋槐落蕊
形 秋蝉残声 以情驭景
秋雨话凉
北国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