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就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的。通过感知结构、探究内容、品味语言三个板块,巧妙地引导学生深入作品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悟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思想、精神上的陶冶,从而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把握其感情基调。
3、体味作品蕴涵的哲理,树立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重要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悟作品的情感基调,领悟作品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点拨、品味。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是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瑰丽多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大家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大家能否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你觉得本文是什么体裁的文章?(议论性的散文。争论“谈”。这种文章我们并不陌生,比如“敬畏生命”就是。虽有理性化的总结,但以感性化的描写为主。)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你觉得学习这类文章我们一般从哪些方面入手?(结构、内容、语言及情感、哲理等等)
好!这节课我们就择要分析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结构
你已浏览了全文,你看本文在形式上和其他散文有什么不同?(通篇只有一大段,点拨:或许这也是作文形式创新的技巧之一吧)尽管只有一段,但它的内在结构思路却是相当清晰的,能否找到一些相关的语言标志词予以说明。
说明:正是这些句子,把散的内容编织在了一起,成为有机的整体。由此我们可以把文章划分为一篇三段式的散文诗。下面我们就来品味这首散文诗。
三、小组合作,探究内容
1、作者开篇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作者认为生命像什么呢?(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勾画这两个比喻句)。下面,我们分两组来研读“水和树”这两部分。(各自小组完成,同桌学习)
展示要求:
⑴ 一江春水:
① 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做“春水”?与一江春水有哪些相似?
② 勾画出表现春水力量的动词,表现春水性格情趣的形容词,反复朗读品味其“流动”。
③ 四个“有时候”说明了什么?象征了什么?四个“再”塑造了春水怎样的形象?
④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过程。
⑵ 一棵小树:
① 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做“小树”?与小树的生长又有哪些相似?
② 勾画出体现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的动词,体现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形容词,反复朗读品味其“生长”:小树在生长中有哪些方面的“快乐”?
③ 按什么顺序展开的记叙描写,象征了什么?
④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树的生命历程。
2、教师提问:
这两节的末尾都重复了这样两个句子:“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仅仅是机械的重复(反复)吗?该怎样理解?(这是一种特殊的感受,常人或许认为死亡是痛苦和悲哀的,但作者超越了这些,是一种异乎寻常的境界和高度;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小结:至此,作者虽然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其实,作者在文已经做了回答,那就是:生命是:诞生于自然,最后又回归自然,是战胜自然,享受欢乐,不停地前进。在这两个部分,作者是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来展开对水和树的具体描写的:
生命像(朗读这两部分)
3、作者将生命形象化为“水和树”这两种具体的形象,通过他的描绘启示了什么道理?(意在表明什么?)
点拨:
形象 “形散”
喻 (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
“神聚”:享受生命
道理: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快乐和痛苦相生相伴──感谢痛苦、感谢云翳──积极的人生观。
既然这样,作者是怎样认识自己的生命呢?
4、朗读第4层,看看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勾画其中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初步体会其含义。(同桌互查)点拨:作者有哪些重要的认识?(相机板书:快乐和痛苦相生相伴──感谢痛苦、感谢云翳──表达了积极的人生观)、(小结板书:形散、神聚等内容)
四、美点寻踪,品味语言
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涉及到,在这里就仅以B中勾画的句子作为重点。(小组解决,还是教师引导解决?)
在这里,教师以书后练习三中的两个句子为例,作简要分析。
1、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揭示了作者对生命本质怎样的认识和体验?)
(浅析:生命中快乐和痛苦是辨证统一的,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中的两种基本旋律。)
2、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能否改一个字,使表意更准确?)
(浅析:快乐固然要感谢生命,但痛苦未尝不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因为生命让我们承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能否举例加以说明;“也”改为“更”似乎更好。)
五、总结
由此可见,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决不是一般的认识,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谈”?
浅析:作者是在经历了百年的沧桑(1900~1999),备尝生命的酸甜苦辣以后的“体验”,它不是一般的漫谈,而是作者的严肃思考和认识。最后,我想用普希金的一首小诗来结束我今天的讲课: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最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冰心奶奶的祝愿一样:应该有一个多姿多采的人生!
六、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生命”或“人生”的古诗词、名言警句五条。
2、仿写:“生命像……,愿你的生命……”的句式写一句哲理性的话。
3、比较阅读第4层与《敬畏生命》(8~10段),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挖掘了课文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采用了散文诗式的教学处理,使上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分组合作学习则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增大了课堂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