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 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 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
⑵ 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 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同学们,当你们度过了金色的童年以后,现在回想起来,一定会感到童年生活充满了无穷的乐趣。不过,你们可曾想过,在封建社会,小朋友们是怎样度过自己的童年的呢,他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二、正课
1、质疑: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
2、质疑: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⑴ 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1~9自然段)
⑵ 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10~24自然段)
⑶ 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读课文第1自然段)质疑:
⑴ 这段话交代了什么内容?
⑵ 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
⑴ 交代了回忆百草园的缘由。
⑵ 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质疑: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⑴ 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⑵ 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⑶ 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⑷ 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① 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② 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 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
④ 有好吃的(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⑸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⑹ 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读3~6自然段)质疑: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6、(读7、8自然段)质疑: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7、(读第9自然段)质疑:“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8、质疑:“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9、质疑: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四、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五、板书
景物 (美好)
百草园 故事 (神奇) 乐园 对自然的热爱
捕鸟 (有趣)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质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三、正课
1、质疑: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质疑: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这种教育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3、质疑:“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4、质疑: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吃、好玩的东西,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而这个园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也不能太久。
5、质疑:三味书屋里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读书,习字,对课。读的书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作者这样写表达他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6、质疑: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讨论并归纳:因为私塾只要求学生读书,不许做别的活动。画画是少年鲁迅的艺术爱好。背着先生画画,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满。
7、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叙述描写中渗透着强烈的爱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