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二
一、复习。
1.齐读课文。
2.听写生字。
3.出示《游子吟》指名读,齐读
二、细读课文。(由诗入手,结合课文,理解诗意)
1.学习第5自然段
○1这首诗是谁写的?(孟郊)
○2默读课文,思考:孟郊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教学设计说明:默读课文是本学期的新要求,因此,课堂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讨论回答以上词语,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4齐读第5自然段。师板书:永远不能忘怀
2.学习第1-3自然段。
(1)揭示学习方法:用边读边想,再讨论的方法学习这三小节,读一读古诗,小组内学习,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
讨论;你能读懂什么?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古诗: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谁已读懂这句话了?在课文哪儿找到的?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
“慈母”、“游子”指谁?
○2看第二句诗: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自己读,你读懂了吗?在课文中哪儿读懂的?
母亲一边缝,一边想了什么?引读:意恐迟迟归。
○3看图:你觉得母亲怎么样?(板书;一片恩情)
○4有感情地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孟郊外出了,母亲生怕儿子迟迟归。你从文中哪句话能读出来?到第二自然段中去找找。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
A想一想,母亲会挂念儿子哪些方面的事?
B母亲天天不仅仅挂念而且怎么样?
C母亲在家天天挂念儿子,天天盼望儿子,说明了母亲对儿子什么样的情意?用题目上的词语来说。
D孟郊听了母亲的话有什么表现?什么叫眼睛湿润?他为什么会眼睛湿润?想象一下,他为什么会心里想象?
○3出示图(二)请大家看这幅图,充分发挥联想,感受一下母子离别的情景。
[教学设计说明:第二自然段的学习,通过挖掘课文语句的内涵,引导学生体会母子离别的场景,扩大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良知。]
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挂念。
指名读,比赛读,齐读
3.再次齐读: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教学设计说明:这时安排齐读,学生较好地理解感悟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深情。]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含泪告别了母亲,继续往前走,路上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书中哪个词语写出了小草长得好?指名读第一句。要让同的人感到小草是长得好。
小草为什么会长得这么好?如果没有太阳妈妈,小草就会怎样?
4.出示“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读了这句话,你是怎么想的?再读这句话,看谁读得好?
(生读第三句)
5.看见了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小草,孟郊想到了母亲的慈爱。他为什么会想到母亲的慈爱?请读第二句后回答。
师:是啊!“身上的衣服”和“又细又密的针脚”代表着母亲对孩子的爱,在朗读这句话时,要读好“抚摸”、“注视”和“又细又密的针脚”,体会孟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学生再次朗读第二句
6.看到充满生机的小草,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又细又密的针脚,孟郊想到的什么?
指导学生读好二、三两句
7.出示古诗: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句话的意思,你们懂了吗?指名读好这句诗。
[教学设计说明:这里的学习紧紧抓住“所见”和“所想”之间的联系,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太阳对小草的恩情后,再来体会母亲对孩子的恩情,有利于增强孩子对母爱的感性认识。通过挖掘词句的内涵和指导感情朗读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读中解文、悟道、怡情。]
第四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背诵这首诗。
指名背,齐背
三、配乐朗读全文。
四、作业:读一读,再抄写。(书后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