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少年》一点赏析
教学分析
2025-02-19
《中华少年》是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朗诵诗。这首诗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作者多用比喻,在意象的选择上采取了物化的方法。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
例如,诗人以“冰山上的一朵雪莲”“海风中的一只乳燕”“揽天下翱翔的雏鹰”“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象征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从而使中华少年的形象更加具体化。再如,诗人以“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来相容中华民族所受到的苦难,这种被物化的意象更加真实可感。采用意象物化法要特别注意被物化的事物要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诗人选取“方块字”“唐诗宋词”来说明祖国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就很具有代表性,而“阳关道”“艳阳天”“蜜罐温床”又具有典型的象征性。类似的写作手法在学生们的写作中也经常用到。例如:我们把学校说成是美丽的大花园;把母爱形容像甘甜的山泉滋润着儿女的心房等等都是采用了意象物化法。
点击显示
【《中华少年》一点赏析】相关文章
剪枝的学问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案例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对教育的一点反思?
猜字谜语
《小小的船》教学案例及点评
《香菱学诗》引发的教学思考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丑小鸭》教学实录
《项链》课堂实录
《爬天都峰》教学课例及反思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82395/
上一篇: 拓展训练空间,加强口语交际训练_语文论文
下一篇: 感悟写人类文章的阅读指导
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