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案设计   2025-01-27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文教育也正经历再次淬火,它在反思中前行。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无视传统经验、无视教育规律的倾向,这不能不引起关心语文教育的各届人士的高度关注。我们认为,在当前的情势下,认真学习与研究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的语文教育思想,实在是一件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解放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1962年,他又指出:“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叶老在这里对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途径,这种认识,较之早期更加深入、系统。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77年12月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在这里,叶老对这一观点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一是辩证指出教与学的关系,二是指出教与学应达到的境界,三是实现这一标准的具体方法、途径。此后,叶老又多次围绕这一问题作出过解释。1983年6月他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觉得这样表述比较明白。是不是不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

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纲领,是他大半个世纪中对语文教育的真切体认与深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他以此为纲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认识与新课程标准有着高度的一致。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的。所谓“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换句话说,就是具备了自我教育的本领。叶老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必须是一个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的人,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教育的人;否则,算不得是个受过教育的人。他认为,在现代社会要做个“够格”的现代人,应该掌握的知识太多,各种教育机构只能取其重要的、基本的,作为例子教给学生;其他的更多的东西,必须由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掌握,去扩充。人类的知识财富,其积累主要不是机械相加,而是发展演进。因此,受教育者对于现代的知识,决不可“光知守而不知变”,一定要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才是。这种发现、改革、创新,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在自学过程中逐步到达这样的境地。从这个基本出发点,他主张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一辈子受用不尽。不应该把教育仅仅看成是积累知识,在现代信息社会,教育首先是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应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叶老认为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他认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叶老认为教学要随时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学生如果总是依赖教师,养成了种种依赖的习惯,这是教育的失败。所以,他竭力主张,教育工作“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这个过程应该是,从扶到放,正如叶老1977年在给《人民教育》编辑部题的诗里所言:“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似此寻常事,为教倘可鉴。”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必须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叶圣陶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看成是整个教育的本旨。他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他一生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语文教学方面,鉴于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学科,他更强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略谈学习国文》)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必须以“养成习惯”为桥梁,所以,“养成教育”始终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叶老还具体地分析了阅读和写作各要养成哪些习惯。关于阅读,他说:“所谓阅读书籍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关于写作,他说:“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一)有所积累,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论写作教学》)如果说以上阅读与写作是叶老从语文本体角度提出的习惯,那么在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方面他还提出了许多启人思考的看法。他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健全的公民,就“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术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学生个人修养方面,要养成“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等。总之,为人生所需要的、足以充实生活与发展生活的习惯都是必须养成的。叶老教育理论的闪光点,不仅是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标在养成够格的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而且是在强调“养成”的关键就是要努力培养各种各样良好的习惯。学会做人,质言之,就是要逐步养成各种各样做人的习惯。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必须树立生活本源观。上世纪20年代,叶圣陶针对当时国文教授“限于教室以内”、“限于书本以内”的弊端,明确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在脱离生活、脱离实践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20年代,这一见解的确是独具慧眼,振聋发聩。他认为:新式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当时所谓“健全”和“善于处理生活”,主要是指能独立地、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具有为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应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推动社会的前进。在30、40年代,叶圣陶提出“以生活为中心”来补救“为求学而求学,为读书而读书”使所学者忘记“何所为”的缺点,指出“学习得跟整个生活打成一片”。1948年,更是明确提出“以生活为本位”的观点。可见,叶圣陶经过几十年的思考,日益明确并以理论的形式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二者是源泉与流的关系,教育应以生活为本源,而语文教育尤应如此。作为语文这种工具,尤其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是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又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语言离开了生活,既背离了语文的性质,又不可能提高效益。叶老认为,语文是“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这种工具决不是用来追求仕途功名的,而是用来增进知识,用来表情达意的,总之是用来更好地应付日常的生活从而更好地做一个健全的公民的。叶老认为,要真正掌握好语文工具,首先要求受教育者有充实的生活,即“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语文的教育必须致力于“训练思想”和“培养感情”的人文教育。这样看来,语文教育又不仅是为了使人们获得一种生活上的必要工具,而且是为了使人们的“思想益正确而完善,情感益恳挚而缜密”,从而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社会公民。叶圣陶强调的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本源”,这与现代国外学者提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点是异曲同工,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素质教育乃一脉相承。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其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叶老在多种场合谆谆告诫教师要增加“本钱”。这“本钱”是什么呢?20世纪60年代初,叶老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年来常与景山、二龙路、丰盛胡同三校之语文教师接触,时或往观授课,颇感教师增加本钱,最为切要。所谓本钱,一为善读,一为善写,二者实相关而不可剖分。”后来,他在给一位语文教师的信中又说:“语文教学之提高,与教师之水平关系至巨。教师辅导学生者为阅读与作文二事。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故教师不断提高其水平,实为要图。”70年代末,他又说:“教师之所必须自励者,一则自己善读善作,心知其所以然,二则能真知语文教育之为何事(如何以须教学生阅读、何以须教学生作文之类),而不旁骛耳。”所谓“真知语文教学之为何事”,就是指真正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真正懂得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等等。叶老认为,这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综观叶老所写的大量语文教育论著,绝大多数都是从各个侧面来阐述和剖析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的。他认为,要进入教学的境界,就必须认识语文规律,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叶老在《中学国文教师》一文中说:“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什么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提出种种的实施方法来。”叶老这里提出的问题十分精辟,发人省醒。“为什么学”直接关系着“学什么”和“怎样学”,也直接关系着“教什么”和“怎样教”,因此是决定教学领域里其他问题的枢纽。语文教师教的是语文,教的是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思想与情感培育,因此,教师除了必须懂得教育和教学的规律以外,还必须具有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和纯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这样才能“身教”胜于“言教”,实现“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终极目标。

叶圣陶教育理论的形成,有着丰富、深厚的基础。传统教育中的精华、中外思想家教育家们的理论建树、自身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这就是叶圣陶教育理论形成的三大基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体系的哲学纲领,具有独创的见解、丰富的科学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它基于事实,尊重规律,重视历史,强调发展,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在这一教育思想体系框架中,自得是其核心,点拨是方法,生活是内容,习惯是本旨,素质是关键。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当然,叶圣陶教育理论有一个形成、发展和逐步趋于丰富成熟的过程,其理论构建本身就体现出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完善、逐渐逼近真理的求实精神。顾黄初先生说:“系统地、深入地学习总结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全面地认识这位五四老人,并把他在语文教育方面的卓越贡献继承下来,加以丰富和发展,使之成为我们今天革新文化教育事业的珍贵财富,已经是历史提出的必然要求了。”随着时代的推移与发展,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以其系统性、深刻性、前瞻性更彰显出巨大的思想价值与现代意义。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学习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无疑对推动教育改革具有借鉴、启示的积极意义。

点击显示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82486/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