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 人为什么要活着 想和做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1)
《人为什么要活着》《想和做》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人为什么要活着》;
教学目标:;1、弄清文章阐明的观点,理清文章论证的思路;2、了解以质疑的方式层层论证的特点;3、学习作者的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了解论述的内容及作者的观点;2、了解以质疑的方式层层论证的特点;教学难点:;各段论述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在世为的是什么
《人为什么要活着》《想和做》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人为什么要活着》
【教学目标】
1、弄清文章阐明的观点,理清文章论证的思路。
2、了解以质疑的方式层层论证的特点。
3、学习作者的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了解论述的内容及作者的观点。
2、了解以质疑的方式层层论证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各段论述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在世为的是什么呢?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或许也有更多的人不知活着为的是什么。数学家苏步青它不但关注数学事业的发展,更关注青年人的成长,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他的人生观,让我们看看他的答案是什么。
二、简介作者:
苏步青,(1902-2003)浙江省平阳县人。数学家,数学教育家。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后长期担任复旦大学领导工作。研究领域涉及仿射曲面理论,射影曲线一般理论,曲面的射影微分几何理论等,获许多优秀成果。是我国微分几何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三、读课文,思考作者对“人为什么要活着”持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
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前,首先说明“人为什么要活着”是属人生观的问题,说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而且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说明对于这一问题形成正确认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见讨论这一问题,阐述这一观点的必要性。接下来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活着就要为人类做出贡献。
四、分析论证的过程及论证方式。
明确:
以学生质疑的方式逐层展开论述。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成名?
论证的过程:在回答时作者先指明怎样才能成名;
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讲述成名的过程;
小时候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光宗耀祖 为国争光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成名的关键)
本段阐明的道理:成名的关键是要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第二个问题:名誉意味着什么?
论证的过程:先明确名誉只能代表过去;
阐述自己获得荣誉之后的实际表现;
段尾得出结论:一个人活着,就要全力以赴地为人民做点
有益的事。
第三个问题:读书太辛苦,是否该追求金钱?
论证的过程:作者先肯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艰苦的,并引用马克思
的话说明只有不畏劳苦才能有所成就;
从反面阐明如果不付出辛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指出不畏读书的辛苦,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不移的
自信心。
本段结论:仅仅为个人的利而学习未免太渺小,应把自
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揭示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五、课文中关于“成名”“名誉”“金钱”这三个问题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在论述为什么成名的问题中作者阐述了成名的关键是在于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而为人民服务恰恰是论点“活着要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前提,所以放在前面论述;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正确地对待名和利,第二和第三个问题使论证逐步深入。
六、写作特点:
以质疑的方式进行论证。
《想和做》
教学目的:
1. 学习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从生活中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并进行证明的。
2. 培养从文本中提出问题,联系生活体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 本课学习的重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生活中提出论点并用事实论证的。
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
1. 作者简介:胡绳,我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
2. 文体:议论文
3. 学生自由读,学习生字、新词:
滔滔不绝 投机取巧 劳而无功 缘故 成年累月 埋头苦干 通例
二、复读课文:
朗读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5段):列举并评述“空想”和“死做”的具体表现,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第二部分(第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三部分(第8段):联系学校实际,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特别是要会动脑筋。
第四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深化中心论点。
三、分析课文:
1. 本文作者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论点并用事实加以论证,说理脉络清晰,结构较严谨。
全文围绕想和做的关系问题展开议论,中心论点是“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说理的脉络是:先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再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前5段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说理脉络是:摆事实——作分析——提论点。
开头就摆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和“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这两种表现。
第3段对两种表现作概括评价,着重指出第二种表现不值得赞美。
第4段作深入分析:先用牛马拉磨作比,论述了“只顾埋着头,不肯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情”这种表现的可怜、可悲。再作分析:正因为人类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文化才能不断地进步。至此,想和做的关系已经阐述得清清楚楚。
第5段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标志着议论的深入。这部分的说理脉络是:
先着重论述怎样避免“空想”,再着重论述怎样避免“死做”。
怎样避免“空想”呢?那就是“从实际出发”。作者举学游泳的例子。边举例边分析:从正面分析,要观察,还要有行动,跳下水去实践;从反面分析,如果只是先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想出一大堆“道理”也学不会游泳。结论是:“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这就叫“从实际出发”,这样做就避免“空想”了。
“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联结在一起的。”这段话既是对上面论述的归结,又是对下一层论述的开启。
怎样才能避免“死做”呢?作者用对比举例的方法作了论述。有些同学学语文“硬读课文”,学数学“硬记公式”,这种“死做”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有些同学则“能想出”省力的办法巧学,当然事半功倍了。通过对比举例分析,证明了避免“死做”的方法就是“做,要靠想来指导”。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不是对上面的内容作简单的归结,而是强调“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的重要性。
2. 本文虽是概念对举性的论证,但作者并未平均使用力量,在论证中侧重分析了“只做不想”这一现象的危害性(从3、4、8段可看出)。作出这种处理的原因是:①“只做不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中是备受褒奖的。“埋头苦干”往往是模范人物的写照,因此它的隐性危险更大。②较之“空想”,青少年更易犯“只做不想”的毛病,强化“多思”意识更具时代意义。③“只做不想”对科学发明、人类进步的负面作用更大。
3. 语言特点:本文语言基本是准确严密的,有的词语还不乏生动。如:提出问题部分,对“空想者”用“只会??不会??凭空??滔滔不绝??从来没有??一件事”既准确地提出了“空想”的严重程度,又形象地画出了“空想者”的“说态”。再如用“依葫芦画瓢”、“牛马拉磨”等通俗形象的比喻画出了“死干者”的形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一、根据注音写汉字:
zhuàn( )钱 光宗yào( )祖 全力以fù( )
tóu( )机取巧 tāo tāo( )不绝
二、给加点字注音: 成年累月( ) 拉磨( )
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②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③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④怎样才能接近实际?⑤当然要观察。⑥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⑦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⑧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⑨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⑩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 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1. 为文中“得”字注音。
①在行动中取得经验。( )
②还得有行动。( )
③行得通的就是对的。( )
2. 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单句,哪些是复句?是单句的划分句子成分,是复句的注明关系。 ①“从实际出发”,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
②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
③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 )
④从旧经验中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于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 )
⑤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
3. 选段论述的中心是( )
A. 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
B.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
C. 要想使想和做联结起来,必须从实际出发,别空想。
D. 学游泳,光靠观察是不够的,要下水去试一试。
4. 加点词“这”指代的是哪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