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教材解读很到位,课堂实施不到位──评瞿茂森老师的《掌声》

教材解读很到位,课堂实施不到位──评瞿茂森老师的《掌声》

教学分析   2025-01-12

一、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上课伊始,教师就提出了这堂课的学习目标:为什么给小英鼓掌?这两次掌声代表了什么?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也是分两部分教学的。

第一次掌声:

1、读2~4小节,把描写小英表现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这里的交流仅仅是让学生把划出来的句子读一读,没有指导和评价。

3、细读句子,在读中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读好句子。

这一块的教学层次非常清晰,又浅入深,教师预设从文本的解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没有机械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小英当时自卑、为难、痛苦的心理活动。

第二次掌声:

教师没有预设花哨的过渡语,而是自然简洁地通过引读把学生直接带入第二次掌声中,用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同学们想通过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第一次掌声带给小英的是勇气和力量,那么,第二次掌声带给小英的就是信心和自信。然后想像一下:还能在什么地方看到小英的身影。

最后,这位多才多艺的老师以自己写的一首诗结束课堂教学。

二、解读教材很到位,课堂实施不到位

从整个课堂设计来看,这位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花了很大功夫的。透过文字的表面,洞察人物的内心。在课堂上,他总是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是什么心情?”“你想通过这热烈的掌声告诉她什么?”“假如你就是小英,听到那热烈、持久的掌声,你有什么感受?”“此时的小英在想写什么?”学生是很会揣摩老师的心理的,你让我做小英我就做小英,你让我做小英的同学我就做小英的同学,你要什么答案我都提供给你。但是,从学生的朗读和回答中,就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小英的内心世界。

三、教师指导情切切,学生感悟不真切

在读句的指导中,教师抓住了字词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比如,“犹豫”“眼圈红了”“微笑着”。还有教师的评价语,过渡语,小结语,都围绕着人物的内心活动。在齐读2、3小节的时候,老师还配上了一段音乐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但是,不知是音乐选得不太恰当,还是学生的理解太浮于表面,指导后的朗读并没有更上一层楼。

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三个纬度,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块在这种情感类的课文中是最能体现出来的。剔除这班学生本身的朗读水平,这堂课中并没有听到发自内心的、感悟后的朗读。我想,这也许是这堂课最失败的地方。

四、遗憾的地方

1、课文后面第4题有两个问题:

⑴“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你认为大家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

教师在教学中曾经提了一个问题“从终于体会到什么?”还没等学生回答,他紧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是什么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这个重要的地方,教师“虚晃一招”一带而过了。

⑵“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小英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第一个问题学生都知道,并且老师还让学生想像“我们还能在什么地方看到小英的身影”补充省略号的内容,然后用填空式的方法归纳为:这就是自信。但是我总觉得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理解小英的心理过程。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性学校的舞蹈房。”这里用了一个“甚至”,说明什么?前后的内容能交换吗?这个心理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自信心也是在萌芽后逐渐越来越强的。

2、课文后面还有一个题目是“背诵并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要求?因为最后一段体现了文本的核心价值。“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这句话中有两个方面,教师备课时一定注意到了,在课堂上也提到了,但是,学生注意到了吗?学生体会到了吗?学生记住了吗?

解读教材是一回事,课堂实施又是一回事。

教师只有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你想让他感悟的东西。

点击显示
【教材解读很到位,课堂实施不到位──评瞿茂森老师的《掌声》】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87708/
上一篇: 评《借生日》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