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潮评课之《精神手杖》
余映潮评说:
这是一个用新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教例。
它新在将课外选文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材料。
这是本课教师的一次大胆尝试。
很显然,这个过程是需要用去很多的时间与精力的。
从教师的教学过程看,这个教例比较好地做到了如下几点:
1.教学的步骤清晰;不仅如此,还精心地考虑到课堂的“首尾照应”。
2.运用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手法。
3.在有的“点”上做得比较细腻,如训练学生拟题的方法。
4.注意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有分寸地进行“迁移”。
5.比较自然地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
6.教师关注到简洁、生动地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
值得讨论的地方是教学的“立意”问题。
很明显,教师是着眼于“实用”来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的。尽管教者说明了“不能把这堂课上成政治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力避说教的色彩,但这节课的出发点还是为了教育学生,振奋士气。“结合期中考试,谈所学对我们在对待挫折态度上的和今后学习行为上的影响”就显得过于实用。
这样的课可以偶一为之,但它经不起推论:是不是学生遇到了什么思想或学习方面的问题就需要找课外材料上一节阅读课来熏陶他们呢?
再回到教学设计上来。
一个比较大的弱点是提问设计缺乏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力度。 “用作理由的材料,从国籍上看,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用作理由的材料,从时空角度看,有什么特点?这样组织材料有什么好处 ”等提问设计都显得有些力度不足。远不如下面的提问(问题)设计:
1.你能结合文章内容,以“精神手杖是……”领起,从不同的角度说三五句话吗?
2.全文共五个自然段,试分析每个段落在全文中的表达作用。
3.试分析作者展开议论的方法与技巧。
……
2006年6月5日星期一 于中考命题“禁闭”期间
《精神手杖》教学设计
背景:这是期中考试后,一堂校成就杯预赛的公开课。期中考试,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班的数、英等部分学科很不理想。年轻的班主任要我找个适当的机会帮她教育教育学生。带着这两个任务,我选了课外的《精神手杖》这篇文章作为开课的材料。但我知道,我不能把这堂课上成政治课,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
二、交流分享。
交流分享文本内的观点理由
用作理由的材料的顺序安排及必然性
用作理由的材料的特点及好处
交流分享文本外的有关挫折的其他例子
有关挫折的其他名言
三、质疑解惑。
学生质疑
老师质疑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似乎放逐和失明,才是成就《离骚》和《国语》的前提。难道挫折真的是天才的摇篮?试结合文中相关语句作答。)
四、学以致用。
用所学增长才干
用抽象+形象相融合的“二合一”思维拟一个标题。
(仿“精神手杖”)
用“观点+(名人)事例+(名人)名言”的结构说一段话。(三者的顺序不固定;话题:诚信、宽容、责任、和谐…… )
用所学励志启智
结合期中考试,谈所学对我们在对待挫折态度上的和今后学习行为上的影响。
五、歌曲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