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考验中国生态安全阅读附答案

考验中国生态安全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2024-12-04

【原文】

生物入侵:考验中国生态安全

①什么是生物入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有关专家下的定义是:一些翻山越岭、远涉重洋的“生物移民”,也许是一种细菌、一种植物、一种病毒或者一种动物,来到异国他乡的它们,由于失去了制衡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生长迅速,占据湖泊、陆地、森林,而“土著生物”则纷纷凋零甚至灭绝。这就是生物入侵。

②国家环保总局生物安全办公室披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世界上最坏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约有一半入侵我国,并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也给农业、渔业、畜业、禽业、林业和旅游业等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仅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74亿元人民币,其中,每年仅美洲斑潜蝇一项的防治费用,我国就需要4.5亿元。物种是把双刃剑,并且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性和生态链。比如,某一物种在甲地对生态有益,到了乙地就对生态有害。改变它的生态链,就对入侵地构成了生态威胁,甚至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据有关专家研究,全世界经描述记载的物种不下150万种,而研究比较透彻、能够防范风险的物种,估计仅占10%左右。我国已有入侵草本植物107种,其中62种是作为饲料、蔬菜、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绿化植物等进入的。入侵的昆虫也达到32种。棉花枯萎病病原茵等外来入侵微生物则达到23种。

③外来物入侵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重要的因素,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受外来物种入侵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对此,许多专家呼吁,采取措施,多管齐下,重拳出击,保护家园。

④一是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生物入侵防治工作,在许多领域也是法规的“真空地带”,目前除了农林业病虫害物种,其他外来物种的引进在我国还找不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尽快制定相关法律防止引进的物种变成有害物种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破坏,构筑中华民族的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⑤二是制订生态安全标准:国家应从研究领域、基础设施、技术力量等各个方面对安全标准制定工作给予重视和支持,使标准内容更全、覆盖面更广、执行更方便。

⑥三是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我国政府应当考虑在适当的时候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进行对引进外来物种的风险评估,主抓和协调生态安全方面的工作。进入之前除了进行风险评估外,还可实行定点、定量、定时的“试引期”,以便跟踪监控,发现问题,就地毁灭,不让扩散。

⑦四是部门协同联合执法。生物入侵引发生态安全问题,这不是某个部门的事,它已经成为中国在新世纪的战略选择,成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首要任务。因此,应尽快成立跨部门、多学科的“评估委员会”,精诚团结,步调一致,共同看好国门。

【问题】

1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分)

答:

13.根据文段①给生物入侵下个简洁的定义:(不超过30字)(2分)

答:【 】就是生物入侵。

14.文段②为什么说物种是把双刃剑?(2分)

答:

15.文段②中加点的“估计”“仅”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

16.通读全文,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果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就能防止引进的物种变成有害物种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破坏。

B.一个物种到了异地,由于改变了它的生态链,就必然对入侵地构成生态威胁。

C.全世界经描述记载的不下150万种物种中,估计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物种,人类对它们的研究比较透彻,能够防范风险,可以放心引进。

D.世界上最坏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约有一半入侵我国,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74亿元人民币。

【参考答案】

12.(3分)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等

13.(2分)某些生物来到异地,失去制衡,导致“土著生物”纷纷凋零甚至灭绝。

14.(2分)因为一物种在甲地对生态有益,到了乙地就可能对生态有害。

15.(3分)不能去掉。“估计”表示推测,不肯定。“仅”强调少,如果去掉,就太绝对化,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2分)C(A项将必要条件变成充分条件;B项将可能情况变成必然情况,把部分物种的情况说成普遍规律;D项造成“574亿元人民币损失的外来生物”缺少限定,原文是“主要外来入侵生物”。)

点击显示
【考验中国生态安全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88044/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热门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 阅读技巧
  • 诗词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