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上完《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走出教室,我的心中还充满着对文中父亲的敬佩之情,眼前还浮现着一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感人画面。坐在办公桌前,心静了下来,课终于上完了,回想起这堂课,我感到一阵阵愉悦,同时,一丝丝遗憾也涌上了心头。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绝望地离开。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地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课文描写具体,感情真挚。我执教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了情境的创设:
课堂一开始,我通过深情的导语和真实的画面将学生带入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地投入,展开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
2、找准了突破口,学生自读自悟,学得主动:
这篇课文不长,也没有难懂的词句,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地精心地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既感动于“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对儿子的爱,又感动于“儿子”的先人后己和对父亲的信赖。为此,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抓住“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个问题来引出了不起”,紧接着围绕“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让学生再次读文本,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并交流。由于这个突破口找得准,教学效果比较好。以下是我、学生、文本间的对话:
师:课文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生:父亲和儿子。
生: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找一找,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
生:父亲“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向那片废墟走去。”
生: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他便埋头接着挖。”
生:“他挖了8个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师:儿子的了不起表现在?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生:“不!爸爸。……在一起。”
每次学生发言后,都谈到自己的感悟体会,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指导朗读、评价与小结。
3、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
4、在品读了文本、体验了文本的基础上,开展了拓展活动。谈感受、写感受,一方面内化语言,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营造父母与孩子同读共议的环境氛围。推荐的课外阅读篇目《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让学生再次感受伟大的父爱。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待提高的地方也有很多:
1、语言过于平淡,没有感染力,未能很好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课堂中的朗读不到位,学生没有被真正地感动。
2、主导能力不够,对课堂中的生成的精彩之处没有及时地捕捉和创造。
3、教师讲得还是过多,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太少,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感悟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