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智慧课堂 感受本色语文──观于秀芳老师执教《金色的草地》有感
课堂是什么?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共成长的空间,是师生生命共发展的场所。今天,有幸倾听了内蒙古名教师于老师执教的《金色的草地》。于老师以其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功底,引领着一群鲜活的生命在课堂这一阵地上,彼此对话、交流、碰撞、分享,给我留下诸多的感受!
一、潜心会文,入境始于“亲”
著名特级教师于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情感的涟漪。这是对成功的课堂导入最好的诠释。今天,这位来自内蒙的于老师用亲切和蔼的语调,向学生作了自我介绍,“知道老师来自哪里吗?”“内蒙古,当你听到这个地方,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随即想到辽阔无边的草地,然后于老师顺势引导:“草地是什么样的?”,紧接着问:“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请哪位同学介绍一下?想知道文中金色的草地是什么样的吗?”至此,于老师从自我简介到导入课文,水到渠成。看似一个简单的交流过程,却如一记重锤深击在学生的心灵上,迅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与文的距离。有效克服了“阅读疲惫”,正所谓入境始于亲,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一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披文入道,入实始于“点”
崔峦曾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如何将语文课上得扎实、厚重,不轻飘,恪守语文姓“语”,这一点正日益成为小语教师的共识。课中,于老师在让学生完成初读的基础上,重点落实了“一本正经”、“引人注目”等词的教学,分别进行了词意的研究和个性的点评,在第二课时中,于老师紧紧扣住“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句中的“可爱”和“有趣”两词,让学生去文中寻找草地的可爱表现在哪里?蒲公英的有趣又表现在哪里?正是于老师扣住这“文眼”,引领学生了解了文章中描述的两件童年趣事,更从中让学生感受到草地上蒲公英给我们童年带来的乐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于老师抓住了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言训练点和人文训练点,不断引导学生“走上几个来回”,还原了语文课求“实”的本色。
三、个性体验,入悟始于“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与文本作者精神思想碰撞的过程。学生的个性体验,源自对文本的不同感悟。而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唤起、引导。课中,于老师首先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四人合作探讨:读明白了什么?还存在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初步挖掘了学生对文本的“原生态感悟”,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中,于老师又提出“读完课文后,你有哪些感受想和大家交流?”于是,学生纷纷回答:“我读出了蒲公英的神奇……?“我感受到作者对草地的喜爱之情。”“我看到了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一张一合……”。在与学生交流中,于老师及时捕捉了学生点滴感悟,予以点化、拨正。“引”,这一“四两拨千斤”功夫,考验的是教师深厚教学功底。
四、品味赏析,入韵始于读
朗读是搭起学生与文本交流的桥梁。言为心声,多读已越来越多成为课堂操作的热点。今天,于老师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其阅读能力思维层次,还处于起步阶段,多过分析讲解显然不合适宜,多读方是最佳手段。在课中,我们可喜看到于老师自始自终在让学生多种形式读,有开火车式,有轮读,有疏通文本的读,更有体会文情的感情诵读。在品读过程中,学生深入走进了文本,品出了文的韵,感受了童年的那份天真、可爱。
以上是本人在观摩于老师录像课,心中感受,些许激动,但激动过后,带给我更多的是一些理性思考:
1、简简单单教语文,此简单并不简单:在当今语文界“简”“单”“教语文”呼声一片时,我们的语文课堂正日益走向返朴归真之路。那么,在砍去声、光、电手段的《金色的草地》中,我们看不到“教学目标集中”“环节精减”“设计优化”,由此上成的是一堂太过于简单的语文课。
2、浮华过后是本色?还是苍白?课中缺了起承转合,过于简单操作背后只是一种苍白无力的表现。本色语文游走在原生态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