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罗密欧与朱丽叶》课堂实录及点评

《罗密欧与朱丽叶》课堂实录及点评

教案设计   2024-12-01

《罗密欧与朱丽叶》课堂实录及点评

师: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哪位同学介绍一下莎士比亚及其创作?

生: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2部叙事长诗,37部剧本,他的主要作品是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

师:能用几句话概括课文这场戏的情节吗?

生:这是一场封建道德扼杀美好爱情的悲剧。两个互相深爱着的青年恋人,由于双方家族的互相仇视,无法结合,最后不得不双双殉情。剧情非常复杂,一系列让人意料不到的事情,一步步地酿成了巨大的悲剧。

师:有哪些让人意料不到的事情呢?

生:神父设定拯救爱情的计划后,派去给罗密欧送信,但送信人却遭到意外没有把信送去。不明真相的帕里斯和罗密欧在坟场意外相遇引发决斗。神父来迟了无法告诉罗密欧事实真相。

师:这个同学把几条线都集中到一起,注意到了戏剧高度集中的特点。那么,莎士比亚是用什么办法将这几条线结在一起的呢?

生:误会。

生:凑巧。

师:读了全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段台词?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帕里斯的台词。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像诗一样,很美,又有感情。

生:我对罗密欧自杀前的这段台词印象深。

师:为什么呢?

生:这段台词能使我激动。

师:假如请你来扮演罗密欧,你将怎样表演这段台词呢?

(生朗读这段台词)

师:我们先从语言角度来理解这段台词。段中有哪些语句难理解呢?

生:“我要把你葬在一个胜利的坟墓里”,“胜利的坟墓”是什么意思?

生:“死了的人,躺在那儿吧,一个死了的人把你安葬了”,这两个“死了的人”意思一样吗?

生:“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这一段是什么意思?

师:对这三个问题有同学想发表意见吗?

生:我解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死了的人”应该指帕里斯,第二个指罗密欧,这句话表示罗密欧决心要殉情了。

生:第三个问题中,罗密欧把死亡拟人化,有点幽默的意思,但又让人笑不出来。

师;你的语言感受力很强。这里语言的幽默更凸现了内心的痛苦,是含泪的微笑。

师:没有解答第一个问题的吗?我来提供一个答案,有人说:朱丽叶死了,但她的死使帕里斯追随而去,也使得罗密欧决心以死殉情。他们同为朱丽叶而死,所以罗密欧称朱丽叶的坟墓为胜利的坟墓。这个解释你觉得能化解你的疑惑吗?

生:这个胜利应该是爱的胜利。

生:死就要将两个人永远结合在一起,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这就是胜利。

师:其实,在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里,“胜利”这个词是译作“辉煌”的,用“辉煌”来修饰“坟墓”,也很合适。

刚才,我们讨论了一些疑难句子,那么,对他的表演大家有什么评价?

生:我觉得他读得太高昂了,总是一个调子,缺少变化。

师:罗密欧只是对朱丽叶一个人说话吗?他对着哪几个人说的?

生:是对几个人说的,有帕里斯、朱丽叶、提伯尔特,还有他自己。

师:对不同的对象说话,他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琢磨琢磨。

如果不能谈全部,就抓住其中的一处来谈一谈你研究的结果。

生:对其中的几个“啊”的处理不应该一个样,应变一变。我数了一下,里面有十个“啊”,它们的语境都不一样。比如第一个,表示吃惊、惊异,第二个表叹息,第三个表顿悟,等等。

师:有深度,注意了细微的地方对感情的影响。表演这一段,确实应该仔细琢磨,罗密欧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在什么场景中念这段独白的,墓地、深夜、火把、打开的墓穴、帕里斯和朱丽叶的尸体,运用你的想象力,将这一场景复现在你脑中,通过不同的语调、语气、语速,来表现人物的心态、感情。比如,“啊,亲爱的朱丽叶”这一段,这样处理怎么样?(老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再将这一段台词边琢磨边读一遍。(学生自由朗读)

师:通过对语言的品读,你觉得莎士比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像诗歌一样,很抒情。

生:语言优美,适合朗诵。

生:有个性,各人说的话不一样。

师: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语言上的成就是很高的,有人称它为无韵的诗。同学们课后可以分角色扮演一下,来体会体会。

师:讨论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问题,如果罗密欧听到朱丽叶的死讯,不是下决心要死并买好毒药,而是到墓地上哭奠一下就完事,也许两个人都不会死;再比如,如果朱丽叶听从劳伦斯神父的话,至少她能活下来,可他们为什么都选择了死呢?

生:他们的死是为了爱,爱高于一切。

生:他们的死不值得,太冲动,自控能力差。

生:他们的死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死也无法生活下去,也不会得到家长的承认。

师:咱们换一个角度再来提这个问题,就是你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情有什么想法?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生: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值得。因为他们对爱情过分执著,当然,我不是说执著不对,只是说不能过分。刘墉说得好“爱何必百分百”,我觉得只要你真心爱过了,即使失去了,留下心底的一份思念和永恒的回忆也就足够了。毕竟生命是珍贵的,为爱情放弃生命不值得。

生:对于二人的殉情,我既感同情,又感惋惜。因为在那个时代,二人部属贵族子女,不会被生活所迫,爱情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唯一的追求。失去了爱情,似乎失去了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我深表同情。但同时,这也是一种逃避现实不敢正视现实的表现,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寻求其他的方式解脱。

生:我认为,在当时的制度下,但凭罗密欧和朱丽叶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改变世人的观念的,因而他们只能选择死亡。

生:我们应该注意在罗密欧的心里,朱丽叶是自杀的,这样一来,罗密欧就有一种负罪感。罗密欧认为朱丽叶的死自己要负一定的责任,所以罗密欧的死是一种负责的表现。如果朱丽叶不是自杀,可能罗密欧就不会自杀了。

师:大家的争论很激烈,之所以如此,是各自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是否联系一下时代背景呢?莎士比亚生活在怎样一个时代呢?下面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后练习一对‘人文主义’的定义。(学生读)

师:人文主义就是以自由抗专制,以人权抗教会,以爱情抗禁欲,以科学抗愚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在两大家族间世代仇杀的情况下,在朱丽叶的父亲非要她嫁给帕里斯伯爵的情况下,要想如常人那样结婚是不可能的。他俩也想过私奔,但因为有了罗密欧杀死提伯尔特而被流放这样的巧合,才出现以为朱丽叶死了这样的误会,他们只能选择死,才能赢得爱情。同学们注意课文结尾这几句台词:“啁,蒙太古大哥!把你的手给我。这就是你给我女儿的一份聘礼。”这几句台词暗含什么信息?

生:家长和解了,承认他们的关系了。

师:爱化解了恨,爱情得到了承认,可以说,他们的死唤起了世人的醒。(板书:死——醒)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悲剧主人公虽然死了,但他们人文主义的理想却胜利了。

师:同学们都爱读书,听说最近都在读一本书,叫《流星花园》。这本书好像也写到了爱情。

生(齐):就是写爱情的。

师:看来看过的还不少啁,这里面写的爱情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有什么不同?

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具有古典气息,而《流星花园》中的爱情则是现代的,更接近生活,是现代年轻人理想的爱。

师:那么,《流星花园》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

生:它说的是一伙挺有钱的富家子弟爱上谁就去追求谁。

生:《流星花园》里的爱情,就像人们对待身上的一件衣服,合适的时候就穿上,还会因此炫耀;当不合适的时候,就脱下。

生:我不同意这种看法。穿了又脱,脱了又穿,这能是爱情吗?爱情应是坚贞不渝的。我们不能认为如果青年男女精神空虚就需要爱情,当一个人精神空虚时需要的是伙伴,而不是爱情。

生:我不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说法,穿了脱,脱了穿,也是爱情,只是它不是永恒的,但当他穿在身上时,却是百分之百的爱。

师:有人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为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那么震撼人的心灵?他们的悲剧那么壮美,他们的死唤起了全世界人的感情的觉醒,可以说,今天的社会,正在享受他们用鲜血带来的爱的自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已超越时间,超越国界,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我们的心灵深处。

《罗密欧与朱丽叶》点评

洪越:这节课的教学思路简洁而清晰。可谓是删繁就简,很成功。但是不能说是一堂理想的课,一堂课把莎士比亚教得只有了骨架没有了血肉。

卜延中:我总感觉这堂课过于理想化,我怀疑在真实的课堂中能否真正实现。一堂课45分钟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基础就在于学生回答要准确到位。在一问一答间,如果哪一点出现了卡壳,都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真实的课堂教学怎么能够做到这样呢?即使是最好的学生,答案也不应该是如此惊人的“准确”。

张兰芳:戏剧首先是文学的,这节课的教学总的感觉是文学味不足,而解读的色彩较为浓厚。我以为高中的戏剧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体验感悟。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诗化的语言来朗读品味呢?一节课读读议议,做足做透就够了。

孟丽华:这堂课也有不少精彩处。例如,最后一段主题的升华就非常好。爱情是什么?中国现在缺损的是正确的爱情观。语文本来就有传承道德的职能。语文不能政治化,但语文一定要有情感道德教育的意识。

陈国安:教师抓住了中外戏剧的不同点。确实,莎士比亚有其独特的“诗化的语言”,但课堂对此读得太少,品味得太少。莎士比亚的语言纯正、典雅、绅士,需要用心去体会。这篇文章过多地把思想和感情剥离,这些思想是活在文章中的,不是活在辩论中的。因此,这节课情感少了,思想被剥离了;

褚树荣:这堂课的教法可能较为传统,但传统并不意味着落后。这堂课环节的谨严,犹如老农颗桑。如欣赏罗密欧自杀前的最后一段台词,教学共有六个环节:朗读、释疑、评价、指导、示范、概括。朗读时,叫学生模拟角色朗读,学生读了以后,教师暂缓评价,而是先解决三个小问题,解决理解层面上的障碍,这种处理是合理的;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评价,既是对作品内容的再度解读,同时又引出教师的朗读指导,这里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场景、对象、心情不同,朗读当然不同,教师的提示和指导是细致人微的;而教师的范读,更是难能可贵;最后学生概括莎氏的语言特点,也是应该有的一环,可惜的是学生体验尚不充分,所以有一点穿靴戴帽之嫌。

不足之处是有时教学内容转换过快。例如,当学生说出发生了一系列意料不到的事情后,教师就问“莎士比亚是用什么办法将这几条线结在一起的呢?”于是,教学主线从内容的理解转向技巧鉴赏了。而当学生刚说出“误会”“凑巧”两词时,教师便问“读了全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段台词?”教学主线又转向语言欣赏了。这样就不易深入而走过场的痕迹太浓。

邵统亮:教学设计细针密线、承转自然:从作家作品引入,故事情节概括,重点段落品赏析疑,课文主题把握,向外延伸拓宽。

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师引导学生品赏剧本的诗意语言,概括人文主义的特点,评价流行读物和经典作品中的爱情等均有助于学生理解剧本。而让学生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台词,让学生各抒己见谈对“殉情”的认识,充分体现了教者对“阅读感悟个性化”的理解与实施。

点击显示
【《罗密欧与朱丽叶》课堂实录及点评】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89917/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