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想考考你们。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沉思后,有同学举手)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赞许地点头)
师: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生:与朋友交往,说话要算数。
师: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
生:老师说的话比较简练,我们平时说的话要复杂一些。
生:老师说的话不怎么好懂,我们现在不这样说。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习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生踊跃举手)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温故而知新。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教学过程】
▲初读,读通顺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打开书,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
(生读书。)
生:我感觉不怎么好读。
生:文章的句子很短,读着很美。
生: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简练。
生: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你说说哪个句子让你不知道怎么读?
(屏幕显示全文,根据学生的难点链接到相关句子。)
生:“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我读不好。
师:谁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
(生尝试,但读的都不太正确。)
师:正确地读法应该是这样:孔/指以/示儿/曰
生自由读,齐读。
师: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一会你自己就明白了。谁来把文章读给大家听?
生读,读得比较流畅。
又一生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两个字和第一位同学读得不一样。我相信你听到了。
生:“为设果。”一句中的“为”,X同学读的是第四声,而Y同学读的是第二声。
师:哪个读音正确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
(出示这句话)
生:“为设果”就是给摆上水果。
生:孩子给孔君平摆上水果。
师:“为”这个字在做“给”的时候读第四声。齐读。
还有一个字音他们读得也不一样。
生(踊跃):“儿应声答曰”中的“应”他们一个读一声,一个读四声。
师:在这里应该读几声?
生(齐):四声。
师:“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的速度很快。现在我们还经常这样用。
(再找学生读书,然后齐读。)
▲再读:读明白
师: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也很正确,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下面就请大家再认真读一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等我们来交流。
生读书自学。交流。
生:我读懂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
师:(欣赏地听完,迟疑思考地——)非常——聪明,这句话中没有这两个词啊。
生(齐举手):“甚”就是“非常”的意思。“聪惠”的意思是“聪明”。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这里的“惠”是个生字,你会写么?(生上台写,写得很正确。继续汇报交流)
生:我看下面注释知道了“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拜见”,
师:好啊,看注释是理解古文最简便的方法之一!“诣”也是个生字,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写,在本子上写一个,互相检查检查。
(生写字,教师不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尤其是提醒同学们把头抬起来。交流继续进行)
生:我读懂了“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生:我读懂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师:夫子在这里指谁?
生:指孔君平。
师:(若有所思地)把孔君平称为夫子,那——夫子就是指孔君平吗?(自言自语地)如果来得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
生:(齐)能。
师:(依然作思考状)如果来的是一个阿姨呢?
生:(略略思考)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追问)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生:(迟疑不敢作答)不行,因为夫子好像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
(生不语。)
师: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认为,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章中找到依据。
生:他应该是一个富人,从图中我们看到他穿的衣服很华贵。
生:他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看到杨梅就把杨氏子的姓联系了起来,而且还说这个孩子是“君”。 这是对人的尊称,能对一个小孩说“君”的,一定是一个很和蔼的有涵养的人。
(师点头表示赞许。)
师:(轻轻提醒)建议同学们不妨看看注释,也许你也能找到答案。
(生马上翻看注释。)
生: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写的士大夫阶层的事情。
师:是啊,士大夫阶层都是为官之人,都是有文化的人,所以他们的朋友也一定是有学问的人。所以,可以称为夫子。再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
生齐:孔夫子。
师:孟子——
生齐:孟夫子。
师:在这篇文章中,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么?
生: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么?
师:有人来回答这个问题么?
(生沉默,继而又人摇头。)
师: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
(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
(2)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比如嫁给了姓张的人就叫张氏,嫁给姓李的人就叫李氏)
师:读一读,在这个句子中,你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
生:选择第一种。
生: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个孩子才九岁,怎么能照顾客人呢?怎么不叫他的妈妈出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解答?
生:因为知道这个孩子聪明,所以叫他出来是想考考他。
师:(疑惑的)你的意思是孔君平把这个孩子叫出来的?
生:是……不是……(学生吞吞吐吐说不准了)
生:不应该是孔君平叫他出来的,因为这样显得很没有礼貌。
生:是管家把他叫出来的。
生:管家怎么不叫他的妈妈,而叫个小孩子出来呢?
师:这是个问题。
生:因为他的妈妈和他的爸爸一起出去了,都不在家。
师:同学们推测了很多种孩子出门招待客人的原因。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只有男人算是人,女人是不算是人的。所以迎接客人都是男人的事情,儿子再小也是男人,也要出来招待客人。母亲呢?只能呆在后堂,只有丈夫孩子请他出来见客人的时候他才能出来。
(学生惊讶)
师:还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又提了几个字的意思,很快就得到了解答。)
师:既然大家都懂了,那么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
(生自己练习。)
生: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很聪明。有一天,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于是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家人给孔君平摆上水果招待他,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反驳说:我怎么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呢?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都来说说这篇文章的意思。
(生练习。)
▲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知道是哪两句么?
生踊跃举手。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很精妙,一般人说不出来。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但是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
(生思考。)
师:看来这个问题不怎么好回答,还有人窃窃私语。然后有同学举手。
生: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就和孩子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就好像说杨梅是杨氏子的弟弟一样。
生:杨氏之子明白了孔君平的意思。马上也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连起来说。
师:对呀,这在兵法上就叫——以其人之道……
生齐:还治其人之身。
师:所以,课文中这样称赞这个孩子——
生齐:甚聪慧!(板书)
▲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
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有的还摇头晃脑,很可爱。)
指名两生读,整体感觉还不错。
师:如果我再给你们配上音乐,那种感觉会更美。原意试一试么?
学生跃跃欲试。
师:来,我们先听一遍,认识认识这段音乐,想想你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你的朗读。
放音乐,学生安静听。
师:再听一遍,然后自己试着跟着音乐朗读。
音乐起,学生各自寻找着配乐的最佳结合点,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
生踊跃举手,一生读,虽然与音乐还不怎么吻合,但学生读得津津有味。
又一生站起来要求朗读课文,在音乐中读得很投入,很美。全班掌声。
师:读得真好!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相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
学生情绪很高,还没等教师把要求说完,朗朗的背诵声已经响起。
齐背。
▲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
师:同学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一篇文章中有一些词我们现在很少使用,或者有的根本就不用,你能找到这些词语么?
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出来,交流。
生:“诣”“乃”“儿”三个字不知么用。
生:“曰”“氏”两个字是第一次见到。
生:还有“之”“其”两个字。
学生汇报,教师把相关的字写在黑板上。
师:这些字的意思同学们都懂了,我相信你们也很想试着用一用。看这几句话:
(教师出示)
1.这是你家的小猫。
2.我班的张月十分聪明。
2.一个学生说:李娟,你的家在哪里?
选择其中一句试着说说。
(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老师也参与其中。)
生:我说第一句:这是君家猫。
(生笑,一生举手,教师示意他站起来说)
生:这乃君家猫。
师:(赞许)其实,“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你”也常常用“尔”来替代。(板书“此”“尔”)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踊跃):此乃君(尔)家猫。
师:第二句呢?
生:我班张月甚聪慧。
师:“我”在古文中还有一种说法,有人知道么?
(生摇头)
师:“我”在古文中通常称“吾”。(板书“吾”)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成是——
生齐:吾班张月甚聪慧。
(学生很兴奋,感到很有趣,老师微笑点头表示自己的欣赏)
师:第三句好像要有点难度哦……
(师边说边环视同学,眼神中留露着挑战,学生们七嘴八舌说不难,边尝试着说边举手)
生:一生曰:李娟,君家在哪里?
(学生无异议)
师:“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如果换成这两个词,这句话又该怎么说呢?
生:一生曰:李娟,尔家安在?
生:一生曰:李娟,君家何在?
师:如果把“一个学生说”改为“一个孩子问”呢?
生自由回答:一儿曰。
师(赞赏的):学得不仅牢固,而且灵活。真好!同学们,古文就是这么有意思,课下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我相信你会有更多地发现。
师:出示课文插图。问:从这两张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了二人年龄的不同。看出了二人学识的不同。看出了二人地位的不同。
师:我们中国一路走来,有着千年的文化熏陶。孔子的儒家学派注重礼节教育。为什么,杨氏子这样对待孔君如呢?
生:因为杨氏子甚聪明,孔君如想试探一下他怎么聪明的。
生:因为杨氏子是个孩子。
师:在我们中国的发展长河中,有一段时间战乱频繁,《三国演义》知道吗?那三国?后来被司马昭统一了,称为晋国。后又分成许多小国,他们你打我,我打你,他们的生活痛苦异常,正是因为老打架,所以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约束人们的行为和礼节。因此这段时间盛行辩论,开玩笑。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认识了千年以前的杨氏子。下面,我们来个智力挑战怎么样?出示《晏子使楚》,让大家揣摩文言文的意思。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杨氏之子—课堂实录,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杨氏之子-教案,杨氏之子,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