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优秀教案选登:《荷塘月色》教案

优秀教案选登:《荷塘月色》教案

教案设计   2025-01-27

荷塘月色

教学目的

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设想

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⒉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

通感的理解。

⒊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

powerpoint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重点:

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二、 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 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四、 教师范读。

(音乐伴奏)

五、 解题并理清思路

本文的题目是一个什么短语?

明确:题目“荷塘月色”是一个互相修饰的联合短语,意思即“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不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纵观全文,作者的思路为:

月色下的荷塘

想起荷塘—— { ↓ ——想起江南——荷塘归来

荷塘上的月色

(问:作者 情 作者的心情为什么有淡淡的喜,亦有淡淡的愁呢?)

「回应“时代背景”」

六、 赏析一、二、三段。

本文一开始,就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缘由。

问:本章为什么要从心情写起,而不从“今晚在院子里乘凉……”写起呢?

文章这样开头是有着艺术匠心的。“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感情基础。正因为心里不宁静,需要求得片刻的宁静和清闲,摆脱心头的烦恼,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所以才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文章这样开头,不仅提示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且使文章后面心情变化有源有本,显得脉络清晰,容易为人理解。

文章接着交代了夜深、人静、妻儿将要入睡。环境是寂静的。作者怕惊动妻儿,“悄悄地”离开家,去夜游荷塘。这就很自然地引起下文。但文章却没有马上写荷塘月色,而是着重描绘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独步的心情。

第二、三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的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荷塘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环境:幽僻的路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蓊蓊郁郁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幽静(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淡淡的月光

(今晚却很好)

心情: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从容安闲

我也像超出了……到了另一世界里——超脱、没有人事纷扰

什么都可以想……现在都可不理——自由自在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

这种复杂的心情含蓄地揭露了现实不自由,流露作者幻想超脱现实,追求暂时的宁静和自由,想从烦恼中寻求超脱的复杂心情,笼罩着一种“难得偷来片刻的逍遥”,亦喜亦愁。这种心情实质上是作者不满和反抗黑暗现实的表现。

第三自然段,最后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一方面表现了作者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转入对景物的描写。

七、 布置练习

⒈熟读课文

⒉4.5.6段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怎样理解这些描写?

第二课时

教学分容:

赏析4.5.6段,及第三办部分(7.8.9.10段)

研析作者精妙的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复杂感情。

教学难点:

辨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及作用叠词,锤炼语言。

教学步骤:

一、 听写

二、 赏析4.5.6段

这部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景物?

怎样理解这些描写?

描写荷塘月色,是全文重点所在。文章先写荷塘,次写月色、再环顾四周,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第4段:按由静到动的顺序,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没有谈月,却处处有月,这些景物都是在月光照耀之下的。

第5段:写月色。先正面写“月光”,后写“月影”来反衬。先分写“月光”与“月影”,再总写“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第6段:照应第二段,再写荷塘四周环境,着重写树。按照由静到动的顺序,写树、远山、灯光和蝉声、蛙声。

在作者笔下,这是一个宁静而幽美境地,充满了诗情画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三、 分析7.8.9.10段

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无非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是无法超脱的。正当作者沉浸在遐想中时,“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又无可奈何地回到现实中,并与开头相呼应。

纵观全文,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和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轻淡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与哀愁融为一体,构成《荷塘月色》的特色。

四、 内容结构(投影仪打出)

景(轻淡朦胧) 情(矛盾)

想起荷塘,带上门出去(呼) 颇不宁静

幽僻的路

荷塘的环境 蓊蓊郁郁的树 开始宁静

月色下 淡淡的月光 淡

的荷塘 荷塘的内部 静态:荷叶、荷花 淡

动态:香、荷波 恬静 的

如流水 (泻) 喜

荷 夜 月光 青雾 (浮) ,

塘 游 (上→下 叶子和花(洗) 淡

月 荷 分写 不能朗照 淡

色 塘 荷塘的内部 月影 黑影 的

荷塘上 (上→下) 倩影 愁

的月色 总写: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荷塘的四周 静态:树、远山、灯光

动态:蝉声、蛙声

荷塘归来 想起江南采莲 沉醉

推开门进去(应) 不宁静

五、研习本文的语言技巧

⒈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这些比喻句的妙处。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比喻贴切,具体形象、生动, 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⒉拟人

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写荷花饱绽盛开与含苞欲放两种姿态,“袅娜”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羞涩”指难为情,态度不自然。用这两个词巧妙地表现了荷花的娇媚多姿,赋予荷花以生命活力和情感)

⒊通感(结合练习)

例:第1句 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了几分优雅和宁静。

第2句 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与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比喻,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⒋动词 (结合练习)

例:写妻子哄孩子睡觉的情状用“拍”“哼”,真切地再先了生活,很传神;写“我”的动

作用“披”、“带”,熟练轻巧,细心周到。

⒌叠词

请学生找出文中的叠词

例:“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点击显示
【优秀教案选登:《荷塘月色》教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92118/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