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的主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也是当今小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然而,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笔者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中,通过反复实践,得到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导”有目标
为了避免课堂中学生漫无边际地发问,乱撞乱闯的现象,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紧扣课堂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无论“自读”、“导读”、“品读”、“熟读”中的哪一个环节。学生由于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总会出现课堂提问漫无边际、有的滞后、有的超前、提不到点子上的现象,这时就很需要教师“扶”一把,把学生“导”到课文中来,“导”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上来,如果脱离了教学目标,让学生盲目地“主体”,课堂教学就迷失方向,将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导”有层次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课文内容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能力。如在以读为主的课堂中,可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课文,领悟中心;朗读课文,体会感情;熟读课文,积累语言。这样层层深入,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有吃力的感觉;又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导”有学法
新大纲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由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上来。如《鸟的天堂》一文中,第二段写榕树大和美;第三段写鸟儿欢。在结构和表达形式上这两段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在教学第二段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再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句子,品析榕树的特点;然后图文对照,深入理解重点词句;接着听音乐展开想象,感受榕树的美;继而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学习方法“自读课文,了解顺序;品析词句,抓住特点;图文结合,展开想象;体会感情,学习写法。”然而,在学习第三段时,我并没有简单地要求学生机械地按以上几步去读,而是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读书方法。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教学改革并是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关键是每个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