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2025-01-13

写在前面:

同样是小说。所以最根本的,还是把握情节中孕育的另一个故事。而且和《故乡》相同的是,这个故事发生在人物的内在。对于景物描写的理解,也就应该建立在这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中,似乎能听到一个孩子精神滋滋生长的声音。

初读:

划出刺你眼的词语(凭感觉,不需要理由)

一、旅程

读课题。尝试各种语气。

谈谈对课题孤独之旅的理解

引导1:

既是旅程,就有它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

从油麻地到芦苇地;从小鸭培养到下蛋;从已经失学到复学有望;从脆弱敏感到勇敢坚强……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孤独相伴。

引导2:

交流所划的词语,想必写人物内心的词语较多:

回家、永恒、前方、茫然、恐惧、回头、陌生、寂寞、振奋、未知、撩逗、茫茫、漂游者、依托、重复、害怕、绿色的浪潮、万重大山、逃不走、胆怯、慌张、安静、清香、家、孤独、单调、干巴巴、注满了的孤独、想家、迫切、大哭、哭、没有哭……

(重新理解课文标题)

引导3:

交流勾画的心得所可勾画的词语越来越少。

任凭外在的世界如何狂风肆虐,我们也看不到他内心的波澜。

分析与小结:

杜小康的精神世界在发生着一种变化。越来越坚强。

孤独感呢?……最初的那种心潮起伏、情绪波动呢?……

找到更多的句子验证这一点(坚强的证据):

读思39-41段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以及就、又。

读思第44-48段杜小康的哭与没有哭。

幸福的泪奔;幸福有两种;即将凯旋的小英雄。骄傲地读课题。

(他的伤痕就是他的勋章;极至的疲累和困倦提醒着他的幸福与荣耀)

没有哭

对比之前杜小康梦醒时分的痛哭;相似的情境,不一样的反应。

形成对旅程的两重理解:

是杜小康精神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孤独的。

但孤独也在变化着;孤独之旅,是属于孤独的旅程。

二、孤独

孤独感这样的来去,缘起缘落,难道不值得琢磨吗!

什么是孤独?人到底为什么孤独?说说自己的理解。(结合这个故事)

引导1:

孤独是怎么出现的,又是怎么消失的

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很可能触及它的本质。

引出预习时学生的两个问题:

1、既然鸭群是最亲密的伙伴(教材语),那为什么他还孤独呢?

2、既然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干巴,为什么不可以谈心?

(注:文中已说,聊天已无意义;但是谈心,是说双方心里想要的)

(学生应该还记得,《故乡》中我为什么视那番谈话为闲天)

引导2:

读课文中写父亲的段落

第3段、第5段、第22段……

(注意内容上的共同点;注意也字的反复出现)

父亲由自己的慌张完全可以推知孩子的慌张、孤独,而且试图缓解这种情绪: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中有芦雁的窝……

第29段、第30第32段……

所以,当文中写到父子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他们之间真的没什么可说了吗?杜雍和真的不知道什么才是孩子想要的、想听的吗?

(当然不是;就像闰土与我一样,知道,但不能说;除了用大手去安抚儿子的头,也别无他法)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孤独的意义: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强烈,却无法表达。孤独意味着我们有更大的成长可能。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战胜它呢?从父子俩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第33段……

(关键的一句话是?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言下之意,就只有面对。怎么面对?安家。就像鸭子把芦苇荡当成一个家;鸭子的下蛋意味着落地生根、以此为家;其实当他们以此为家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离家不远了)

模拟《变形记》的情境,采访看到鸭子下蛋时的杜小康:杜小康,此刻,你最想干的是什么?

(卖蛋,赚钱,回家,念书!)

引导3:

联系我们未来的生活念大学、出远门,最初的不适应。

(再读第48段:长大了,为什么还是会想到母亲想到家?回家的欲望,也是生活的动力)

结论:

孤独感存在于:先前的精神寄托已经推倒,新的寄托尚未抵达、尚在重建之时。(而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恰恰常常处于这种临界的状态)

鸭群一直存在,但最初却不是我的依恋与专注;为了斩断与过往的联系,父子也绝不可再谈过去之事。我们内心里的不安分,不正是孤独的源起吗?

简析如下:

杜小康一开始根本就不想去,占据他心灵的,是他的油麻地(第11段)。

但生活却催逼着他不得不去他仿佛是鸭群里相对独立的一只;虽说独立,却又因为渺小,被鸭群和水流裹挟着向前、向前(第4段)。急促有力,容不得半点犹豫。是压力也是动力。

何止父亲和鸭群,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他的伙伴,兔子、芦雁、水鸟、萤火虫、芦苇、香草,甚至是炊烟、浮云。但是,由于他的精神尚未来得及重建、新的家园尚未来得及垦种,杜小康不停地徘徊于过往与现实之间,而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面对当下,所以,这些事物最初也并没有真正地进入他的世界。

杜小康乃至父亲,因而孤独无比。所以,课文前半段就出现了太多太多安静的画面(13段,24、25段),无聊、单调、安静,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恐慌,折磨着这两个人,也磨练着这两个人(35段)。而那种悄无声息的变化、那种孤独感的松动和溃败,是第33段开始的:

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不可能回避,就只有面对!鸭下蛋了,这样的呼喊也许就是与新生活的拥抱。鸭的生长史,就是放养它的孩子的成长史。杜小康就是一只孤单单的小鸭(第4段,10段,15段,34段,50段)。但是,孤独感的溃散,并不意味着要斩断与过往的联系、要与过去的自我彻底决裂,而是重新建立起一种抵达故乡的可能。卖蛋,赚钱,回家,念书!所以杜小康不哭;想起母亲和油麻地的孩子,不会只有伤感,而更能给予他前行的力量(48段)。鸭子身体里深藏的野性早让它们做到了这一点: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从此,想念就成了念想……

我们总以为,断了过去,是为了让生活好好继续;杜雍和也正是这么做的,他拼命地向前、向前,绝不回头,绝不停顿徘徊,而且也绝不和孩子谈心。但真是这样吗?

点击显示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98131/
教学设计推荐
热门教学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