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延伸─—《自己去吧》教学片断与评析
一次新课改研究活动中,张老师执教的《自己去吧》(人教版第一册)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老师出示挂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读完小鸭子和妈妈的对话后,问道:“同学们,你们仔细看看图,小鸭子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纷纷回答:“鸭子的身子扁扁的。”
“鸭子的身上有厚厚的羽毛。”
“小鸭子的嘴扁扁的。”
“小鸭子的脚趾之间有一层薄薄的膜。”
老师高兴地对孩子说:“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接着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那是小鸭子的‘蹼’,它能帮助小鸭子划水。”老师连声称赞:“真聪明,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看书看到的!”胖乎乎的小脸上露出自豪和得意。
“看来,小王浩读书读得非常多,非常仔细,希望全班同学都能向他学习。”老师及时表扬。
另一个学生又抢着说:“老师,我知道鸭子的屁股后面还有油,每当鸭子爬上岸后,它就会用嘴啄屁股,啄出了一些油后,还要啄啄身上的羽毛。”
“你懂得的更多,真了不起!你是怎么知道的?”老师高兴地问。
“今年夏天在姥姥家,我见姥姥家里那只小鸭子经常啄屁股,问了舅舅才知道的。”
老师说:“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喜欢提问的好孩子。鸭子尾巴下面有一个尾脂腺,鸭子用嘴能啄出一些油脂,再梳理身上的羽毛,将油脂擦到羽毛上,因此,小鸭子的羽毛就能保持光洁不透水,它游泳的时候就非常轻松了。如果咱们班的同学都能像你一样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大家会进步得更快的。”全班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张老师非常高兴地总结了鸭子会游泳的几个条件后,又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知道鸭妈妈为什么敢让小鸭子自己去学游泳吗?”
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老师总结:因为鸭妈妈知道小鸭子学游泳不会有大的危险,为了锻炼它的自立能力,才让它自己去试试。接着老师鼓励学生要学会自立,但要注意做事要量力而行,不能出危险。
【评析】
这堂课的亮点有三个方面:
1、鼓励式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当学生说出自己通过读书得知小鸭子趾甲相连的部分叫‘蹼’、小鸭子的尾巴部分能分泌油脂时,老师大加赞扬,并引导其他孩子也要从书本中或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知识。这样,受到表扬的孩子得到了肯定,其高兴的心情不言而喻,会大大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加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而其他同学在榜样的带动下,也会积极阅读课外书籍。渴望被老师肯定的心理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2、引导学生加强书本与生活的联系。新课标中提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看到的是图上可爱的小鸭子。对于一年级的城市孩子来说,大多数不知道鸭子游泳的知识。如果不让他们有所了解,那么,对鸭妈妈的做法就会不太理解──没人保护,万一淹死怎么办?因此,张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胆发言,了解了一些科普知识,对学生解决“自己已有经验与课文内容的冲突”会有很大帮助。再者,张老师能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向那些善于从生活中获取知识的同学学习,帮学生树立起大语文学习观,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课堂教学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生活本领的教育,张老师没有忘记,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她让学生懂得: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是人的天职。所以,当我们每个人要独立做事时,首先要看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这样就不至于出现中学生因下水救人而溺水死亡、与坏人作斗争而身负重伤等悲惨事件。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安全自护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