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阅读答案
如果说,五四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兴反传统力量,在与保守主义者的交锋中以大获全胜告终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新兴的思潮则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亲和态度。
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消逝最快的一个世纪。以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为先声,作为中华文明表征的儒教文明,在整整一个世纪内受到了持久的打击。1966年展开的破四旧活动,将这种打击发挥到了极致。及至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巨大现实反差,刺激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西学东渐渐成风流。在此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眼中,中国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上肇因于顽固的传统。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仍旧继续了其受批判的命运。
变化发生在90年代初。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淡出,学术突显,国学热适时产生。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军宁,是较早提出儒家传统未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的主张的人。在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他所称的儒教自由主义社会进行考察之后,刘军宁得出儒教可以和自由主义成功对话的结论。在他看来,破坏传统未必意味着现代化的必然实现,相反却可能导致价值体系的解体和文化认同的失落,从而损害到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本身。
进入21世纪之后,主动向传统思想伸出橄榄枝者更是络绎不绝。时常参与政策制定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最近提出了儒家宪政主义仁义礼智信的宪政主义的概念。而著名学者甘阳,最近也提倡文化复古,他认为,成功的改革必然顾及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国家环保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政策室主任杨鹏,在老子与自由主义及执政学的研究上颇有建树,老子的理念在其参与制定环保政策时也时常发挥作用。但当与记者谈到儒学时,杨鹏却表现出一种排斥的态度,对他的朋友新儒家陈明和蒋庆倡导的政治儒学观点,他也表现出不以为然。
从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中国的未来开出了不同药方。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提出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希望能够发动一场遍及全球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目标是,把儒学重塑为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遍及全球的现代宗教。刘军宁则对五四进行再思考,并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传统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可以离开传统,把传统变成一块白板,然后重新写东西。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他主张,中国传统虽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无法独立开发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来,因此与外来文化的接轨与融合是必要的。他认为,传统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其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会不断获得新的内容。
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仍在,并且其观点的多样繁复甚至并不比近一个世纪前少,所不同的是,中国思想界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一种激烈的反传统情绪中走了出来。
10.下列对儒家文化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及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开始,直至20世纪八十年代,儒家文化遭受了持久性的打击。
B.直到五四运动以前,儒家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表征。
C.进入21世纪,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日益受重视,甚至在环保政策的制定中也时常发挥作用。
D.通过对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很多人认为儒家文化将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1.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文化受到打击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反传统的认知与需要。
B.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是与非的争论依然很多,可以用百家争鸣这个词语来形容。
C.文中谈到的人们给中国的未来开出的不同药方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重塑儒学的思想和主张。
D.传统的儒家思想现在已经超出哲学范畴,进入政治领域,参与到政策法令的制定中,成为了政治儒学。
12.根据文意,概括五四以后中国思想界对待传统文化的三种态度。(3分)
阅读答案:
10.C11.D 12.反传统,继承并延续传统,要与外来文化接轨、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