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自传》教案
一、教法建议
以自读为主,可安排一课时,按以下步骤导读。
1.编写茅盾简历表。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政治活动、文学(文化)活动、
主要作品。
2.结合练习一,理解详略结合的特点。
3.结合练习二,体会寓思想感情于叙事之中的特点
4.结合练习三,体会简明平实、讲究分寸的语言特点。
学习本课,要掌握以下几点:
1.掌握自传这一文体。自传是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家庭、学历、经历、性格、爱好、特长及思想发展过程等等。对于重大事件要详细介绍。
2.掌握写作的特点。
①寓情理于叙事中。本文以叙为主,对亲身经历的事情一般不加评论,但却能看出作者明显的思想倾向和鲜明的爱憎感情。作者的感情、态度和主张都寓于叙述之中,通过叙事自然地显露出来,全文无一句空泛的议论。②详略结合,重点突出。作者采用突出重点,详略结合的写法,按时间顺序,以文学政治活动为中心,详写各个时期的中心事件和重大事件,略写其它事件。③语言简洁平实。
本文语言的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叙事简洁,不生枝蔓。作者对自己所经历的文学政治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一般不加说明,对自己作品的价值和影响一律不加介绍,重事实,不夸饰,省了大量的笔墨。写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从事的各种工作,删尽冗繁,扼要介绍,只写做了什么,不写怎样做的。二是用词平实,讲究分寸。全文没有描写,极少用形容词,作者选用了大量平实恰当的词语,有很强的表现力。
3.掌握自传这一文体的创作手法
二、学海导航
1.读课文,通晓大意
查工具书,弄清下列词语的含义:盘踞通缉赞助辗转蓄意筹备
读准下边字的音:戊戌抨皖铎恽牯韬
2.编写茅盾简历表(附1896-1930年简历表)
时间地点事件(政治活动及文化活动)主要作品
1896乌镇出生。
1902乌镇小学、中学求学。
1913北京北大预科学习。
1916上海预科毕业进商务印书馆。
1920上海接办改革《小说月报》,发起文学研究会。
1922上海辞去《小说月报》职务,在商务编译所打杂。
1923→上海→
1925广州政治活动为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
1926武汉任武汉军事政治学校教官,《民国日报》主编。
1927上海四·一二被通辑,转入地下,写作谋生。《幻灭》
《动摇》《追求》
1928→日本→
1930上海写小说等,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子夜》《春蚕》
《秋收》《残冬》
3.学习对难点的解析和思路范例
①阅读此文后,对自传有了初步了解,自传有什么特点?
自传是以第一人称作自我介绍,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家庭、学历、经历、性格爱好、特长、思想发展、成长过程等等,对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更要详细介绍。其实,自传古已有之,它是传记文的一种,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古人在著书后常作自序,如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就有自传性质。
②作为自传,以叙事为主,作者的思想倾向常寄寓于叙事中,试举例分析。
比如,作者1920年11月任《小说月报》主编,决定全部革新《小说月报》,并在《小说月报》上提倡写实主义文学,抨击鸳鸯蝴蝶派,在内外夹攻下,两年之后,终于因为商务当局不遵守我在接编时所提出的条件,我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表明了作者提倡现实主义文学,反对消极颓废文学的态度和决心。又如,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通缉一大批人,我亦名在通缉令中。因此,回上海后,即转入地下,以写作谋生。这里表明,作者在政治斗争面前明辨方向,以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坚定的阶级立场,转入地下,保存力量,和敌人继续斗争。总之,从以上叙述的经历中,虽未加什么评论,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明显的思想倾向和感情。
③阅读中,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了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结合的特点,这样处理材料的依据是什么?
详写的材料,一般是以各时期的重大事件或以能体现作者政治主张和文学主张为依据,其他是略写。比如,作者详写了接办和改革《小说月报》,以至最后辞职的全过程,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作者那个时期(1920年)的文学主张。作者还详写了1923~1926年从事的政治活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一切服从党安排的政治主张。另外,还详写了国防文学与大众文学两个口号之争问题,作者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其他诸如丧父、求学、解放后历任职务等均为略写。
④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语言问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即可。
本文语言特点:一是精练,二是平实。精练是受文章篇幅、内容限制的。这篇自传篇幅短小,但是作者80多年的斗争经历丰富,要做到小篇幅大容量,就必须言简意赅,不生枝蔓,用事实说话,不评论、不说明、不描写、不雕饰,力求节省笔墨。语言平实,就是不虚夸,说话适当,用精当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意思。比如,我主编后完全不用他们的稿子,完全表示了作者与鸳鸯蝴蝶派斗争的决心。又如,1923年至1925年,政治活动占用我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这是实事求是的说法,绝非言过其实。再如,我与邹韬奋等经东江游击队之帮助,离开香港,辗转赴桂林,辗转表明了当时斗争形势复杂,反动力量猖獗,经游击队的帮助才得已赴桂林。
4.积累与提高:辨形辨义
①辨形
戊戊戌铎铃铎
戌戌时译翻译韬韬略缉通缉
戍戍边驿驿滔滔滔辑编辑
②辨义
抨击攻击
都是动词。抨击是用评论来攻击某人或某种言论、行动;攻击可指目标明确的强有力的进攻(此时是中性词),也可指恶意指责(此时是贬义词)。
盘踞占踞
都是含有用武力或非法手段占有地方意思的动词。盘踞强调非法占有、霸占地方;占据一般指用强力占有,对象可以是地方,也可是财产、地位等,占据有时只指占去,如工作占据了我的时间。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鲁迅,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姓周的一个大家族里。父亲是秀才;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家里原有祖遗的四五十亩田,但在父亲死掉之前已经卖完了。这时我大约十三四岁,但还勉强读了三四年多的中国书。
因为没有钱,就得寻不用学费的学校,于是去到南京,住了大半年,考进了水师学堂。不久,分在管轮班,我想,那就上不了舱面了,便走出,又考进了矿路学堂,在那里毕业,被送往日本留学。但我又变计,改而学医,学了两年,又变计,要弄文学了。于是看些文学书,一面翻译,也作些论文,设法在刊物上发表。直到一九一○年,我的母亲无法生活,这才回国,在杭州师范学校作助教,次年在绍兴中学作监学。一九一二年革命后,被任为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但绍兴革命军的首领是强盗出身,我不满意他的行为,他说要杀死我了,我就到南京,在教育部办事,由此进北京,做到社会教育司的第二科科长。一九一八年文学革命运动起,我始用鲁迅笔名作小说,登在《新青年》上,以后就时时作些短篇小说和短评;一面也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讲师。因为作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北京大学教授陈西滢开始发现这鲁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还要逮捕我。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了,便到广州,在中山大学做了教务长兼文科教授。
又约半年,国民党北伐分明很顺利,厦门的有些教授就也到广州来了,不久就清党,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我就辞了职,回到上海想以译作谋生。但因为加入自由大同盟,听说国民党在通缉我了,我便躲起来。以后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民权同盟。到今年,我的一九二六以后出版的译作,几乎全被国民党所禁止。
我的工作,除翻译外,及编辑的不算,创作的有短篇小说集二本,散文诗一本,回忆一本,论文集一本,短评八本,《中国小说史略》一本。
1.作者介绍得较为详细的是:()
A.家庭情况B.求学择业的情况C.著作情况D.在绍兴教学的情况
2.作者在小传中写他求学择业情况的原因是:()
A.可以反映出他的家庭状况
B.可以反映他想谋得一个好工作的心理
C.可以反映他对旧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抗争
D.可以反映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
3.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A.鲁迅学医成绩不好,学不下去了
B.被生活所逼迫,想挣点稿费谋生
C.想当个作家光宗耀祖
D.想通过文艺来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
4.但绍兴革命军的首领是强盗出身,我不满意他的行为,不满意的原因是:()
A.鲁迅先生因为绍兴革命军的首领不给他升官
B.因为首领的出身不好
C.鲁迅先生彻底认清了所谓革命家的真面目
D.鲁迅先生不愿受他人管束
5.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了,冲突的原因是:()
A.鲁迅先生为人不好,所以别人不喜欢他
B.鲁迅先生个性太强,所以和校长等几个教授发生了冲突
C.那些人欺负鲁迅先生
D.那些人是反动文人,和鲁迅先生自然不能融洽相处
6.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说明:()
A.说明了鲁迅先生少见多怪
B.说明了鲁迅先生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是工农群众
C.说明反动派的凶残D.说明了当时世道很乱
参考答案:1.B2.D3.D4.C5.D6.C
在生活中,我们入团,入党,升入高一级学校,找工作,汇报个人情况都要写自传或简历,因此,自传和小传这种实用文体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作用很大,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它的一般写作方法。但在中考和其它考试中这并不是一个重点,我们应做到心中有数。
三、智能显示
鲁迅自传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得;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用极节俭的笔墨,写明自己的出生时间、地点、姓氏、少年时的家
庭状况及主要经历。)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的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主要叙述自己从18岁到29岁的求学经历及思想认识。弃医从文内容写的较为详细。)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便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大学做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简要介绍回国后到定居前的工作经历。时间交代清楚,行文十分简洁。)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了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写的《唐宋传奇集》(说明开始写文章的时间及成就。)
一九三0年五月十六日
赏析:鲁迅先生在这个自传里,用极省俭的笔墨概述了自己的主要经历,从中也反映了他的政治态度。
自传属记叙文体,应选择自己的一生主要经历而录,而不是事无巨细,一概入传;同时,通过自传还要使人看出自己经历的道路和思想倾向。鲁迅这个自传就是写得十分好的。作为传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一生的战斗经历十分曲折,著述甚丰,但能用这样短的篇幅将其概括得十分全面而又简洁,脉落清晰而重点突出,可见鲁迅高度的概括力。
(一)训练内容:联想思维
联想即由某事物想起另外有关的事物。
(二)训练指导:
1.联想到的事物乙必须是通过事物甲作媒介而想到的,并且乙和甲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或相似性。
2.联想物和媒介物都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有一方是虚构的,不真实的,那就是想象而不是联想。
(三)训练问题
1.你由一个几何图形圆可以联想到哪些事物?
2.试判断下列小明的思维过程,哪些是联想,哪些不是?
A.小明的肚子饿了,于是他想到饺子。
B.看到同学们的成绩都在进步,小明想,要是我能考第一该多好!
C.一个小男孩的鼻涕,使小明想起他的童年。
D.那明亮的星星多象妈妈的眼睛啊!小明望着深邃的夜空想。
E.看着那滚滚的浓烟,小明想到张开舞爪的魔鬼。
F.小明想,要是赵飞的耳朵大得像猪八戒,张强的鼻子长得像大象,钱军的头上长出两支鹿角来,那多好玩。
参考答案:1.略2.C、D是联想,ABEF不是
有这样一盒奇怪的礼物。
当你打开盒盖,会发现里面有九颗糖,一只小盒子;你再打开这个小盒盖,又会好现里有四颗糖和另一个小盒子;再打开这盒盖,还有四颗糖和一个盒子;再打开这个盒子,里面只有四颗糖。
数一数:共有大小四个盒子和二十一颗糖。可以看出:除了最大的盒中有九颗糖是单数外,其它三个盒子里的糖都是四颗--双数。现在要求你:只能移动一颗糖,要使每个盒内所有的糖都是单数。
假如你能完成的话,就把这盒礼物送给你。
(请同学们思考后,把你的答案反馈给我们)
答案:你只要把最大一只盒内九颗糖中的一颗放进最小的一只盒内去,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