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
作文教学的质量与学生的智力有很大的关系。各种智力因素是在不断地通过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同时,智力因素的发展又能促进知识,技能的不断提高。所以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智力因素只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并不等于知识、技能。知识与技能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中的具体手段,这些内容和手段不能光凭智力因素就能实现的,还需借助于非智力因素的效能。也就是通过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和动机等的变化去促使对知识的更好掌握和对技能的更好运用。
一般来说,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智力因素的作用容易引起教师的重视,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就往往被疏忽了。
学生为什么总是轻视作文,或畏怕作文呢?其主要原因恐怕就在于没有引导和培养好他们对作文的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
浓厚的兴趣是学好作文的重要起点。有兴趣才乐于学。激发作文兴趣是建立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上的心理诱导,使之化作一般乐于学的力量。
丰富积极的情感是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生动活泼的文风渠道。学生要认识生活了解生活,分清爱与恨,是与非,美与丑,首先就要培养他们对祖国河山的深情,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对文化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思想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作文才能有骨有肉,有情有义。
二、知识与技能――转化。
作文教学活动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应用过程。在转化过程中有一个过渡阶段。
过渡阶段就是要过好口头表达关。口头表达是作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与书面表达有着密切的联系。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书面语言是口头语言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不仅低年级要抓口语表达训练,中、高年级同样要重视口语表达训练。习作之前,通过口述观察所见,口述内容提纲,口述故事梗概等一系列准备,理清思路,写起来才有条理性、逻辑性。
我们可以借助先进的科学手段作媒介。小学生见闻有限,理解能力差,想象离奇,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先进科学的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通过电化教学中的录像,幻灯投影等向学生提供生活素材,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熟悉事物,加深感受;扩展视野,增加知识面。从而激发写作热情,提高作文效率。
三、课堂与社会――配合。
学生在课堂里学习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知识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显得并不协调。社会的飞跃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将会给学生提出许多新的课题,等待他们去探索去征服。所以只满足在课堂上传授作文知识是不够的,也是消极的。提高作文能力离不开对知识的不断摄取和积累,而知识的摄取和积累又有赖于不断地扩展视野,开拓领域。
社会是个五彩缤纷的大课堂,通过参观访问等活动,从中汲取新空气,充实生活,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对增强作文教学的时代感和社会意义是非常有益的。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活动同样应以学生为主体,应建立在自愿自觉自主的基础上,教师只能作宏观指导,不能简单地把社会活动当成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更不能成为变相的课堂教学,社会活动和课堂教学之间只能是和谐的默契配合。
四、主导和主体━━协调。
习作是教学实践,应用的一项活动,又是创造性的综合训练,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是这一活动的主人公。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地位,也必须明确自己的主导作用。
主导与主体又是统一的协调。主导的作用着重于控制信息,释疑解难。
释疑解难不能从教师的角度着眼,不能以教师的意图包办代替。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当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时,教师往往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塞给学生,结果使学生感到越释越难,越解越难,帮了倒忙。即使学生能写成文,恐怕也很少是他们自己的东西,成了小孩说大人话。可见解释疑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掌握好各类学生的实际状况,通过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考虑,摆脱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