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语文知识 基础知识 韬光养晦成语故事

韬光养晦成语故事

基础知识   2025-02-23

【成语】:

韬光养晦

【拼音】:

tāo guāng yǎng huì

【解释】: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

【出处】:

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

【举例造句】:

经过十多年的审时度势,他的性格依然是那么让人捉摸不透,韬光养晦高深莫测。

【成语故事】;

作为一个成语,“韬光养晦”的使用见于清朝末年。晚清实业家、思想家郑观应遁迹澳门写了《盛世危言》。他在其中的自序中写道:“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此前,则有清朝大知识分子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中写下“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

谓隐藏锋芒,不使外露。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郑观应《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1]

通过古人使用“韬光养晦”的记载,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韬光养晦”是一种低调做人的行为模式。低调做人以利于冷静观察,缜密思考,进而统揽全局,谋划未来,是一种战略行为模式。

其二,“韬光养晦”思想既适用于困境或逆境之中,也适用于成功或胜利之时。

其三,“韬光养晦”思想的深刻内涵在于埋头苦干,积蓄力量,着眼长远。从这个意义上说,“韬光养晦”是“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

其四,把“韬光养晦”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类说法相混淆纯属误读。

点击显示
【韬光养晦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44385/
基础知识推荐
热门基础知识推荐
  • 课外知识
  • 综合知识
  • 基础知识
  • 文言知识
  • 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