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语文知识 综合知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及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及练习题

综合知识   2024-11-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作为高考语文常考文言文,考生必须要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深刻记忆。为此,今儿本栏目小编就为考生整理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解:

(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 这。

(12)[也] 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坚,坚固。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 连词表顺承。

(21)[去]离开。

(22)[之] 代词,代“城”。

(23)[故] 所以。

(24)[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5)[以] 凭借。

(26)[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

(27)[固]巩固。

(28)[国]国防。

(29)[山溪]山河。

(30)[险] 险要。

(31)[威] 震慑,树立威望。

(32)[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33)[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4)[寡]少。

(35)[之至]到达极点。

(36)[畔]通“叛”,背叛。

(37)[顺] 归顺,服从

(38)[以] 凭借。

(39)[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0)[故] 所以。

(41)[有] 要么,或者。

(4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4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4)[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及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答案:(1)兵器 (2)限制 (3)通“叛”,背叛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C)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A)和(B)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5、“得道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得道 天下顺之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答案: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8、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B)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C)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0、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答案: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答案: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13、[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答案:[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本文给各位考生分享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考生一定要尽快进行相关的背诵与了解,如果考生还想找到更多高考语文备考资料,就请继续关注字典语文网高考语文栏目吧!

点击显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及练习题】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44792/
综合知识推荐
热门综合知识推荐
  • 课外知识
  • 综合知识
  • 基础知识
  • 文言知识
  • 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