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能力的思索
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应当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这是学习和今后参加工作的需要。然而纵观高、初中各级考试,现代文阅读得分率都相当低,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失误反映出学生解题能力差,语文感知力、篇章和各种写作方法分析力、文学鉴赏力都比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阅读试题大都游离于课本,从眼前的功利出发,不如多花些时间讲语法,讲古文。也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易懂好学,教师无“贷”可卖,无“戏”可唱,在教学中或随意性强,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不甚得法。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从为读现代文没有什么文字障碍,能看懂,所以阅读时走马观花,粗粗浏览,不加思索,就算了事,可是一问一考就说不出所以然,平常不从课内得益,一到考试考课外文章、语段,就象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了。这些都说明不重视,不研究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和训练是没有理由的。从升学或现在学习或从事工作的需要来看,不但不能忽视,而且教师要想办法教好,学生要学好,尽最大努力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要探讨的问题是很多的,在众多的问题中,我想谈的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这就是应以什么作为抓现代文阅读训练的重点。
现代文的阅读,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外是理解内容和形式两个大方面,而正常的途径是通过形式去接触、感知、理解、鉴赏内容,如“刘阳在《文心雕龙》里所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他认为从‘缀文’的角度看,一篇文章的写作,往往是先构思、立意、布局。然后才遣词造句,但从“观文”的角度看,倒是先从语言文字入手去理解篇章结构和作者立意的所在,所以观文的能力就是我们要培养的阅读能力。“观文”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其文体的多样性自不待说,同是一种文体的文章,还有表现技巧的不同,谋篇方法的不同。同一题材的作品,也有作家不同的语言和风格,总而言之,这个“文”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而这些特点都应该是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并有运用于阅读实践的能力,但这些方面不能没有主次,不分巨细,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主”呢?我认为:一是对语言的感知力,二是对文思的分析。
先说对语言的感知,这里所说的对语言的感知,不是指语言的基础的常规性的认字、正音的静态教学,而是指语言在表达思想情感的动态教学,也就是说是指;语言如何准确,有分寸的表情达意,或如何周密有条理的表情达意,或如何形象、生动,爱憎分明的表情达意,这就关系到课文中一些语言现象的分析、理解和运用。
如用词,语词孤立起来是静止的,单一的东西,而实际运用起来即是活的动的东西了,我们对语词的理解,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作出对语词含义的优劣正误的判断,只有理解了语词的语境义,才能对句段作出真正的理解。如《包身工》中说“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娘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佳肴”改为“菜”,行吧?也行,语意很通,符合准确的要求,但用“佳肴”更好、“佳肴”是好的菜,而比“好菜”用词更庄重,联系语境,把菜叶,而且是去菜场收集的菜叶,没有经过煮、炒、调味,可是在包身工看来是佳肴,由此可推出两个“足见”,一是足见包身工食物是何等的恶劣,二是足见老板是何等的残酷,“慈祥”一词加引号就更见其讽刺意味,而作者的同情,愤怒的控诉也就很鲜明的表现了。词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分析关键性词语,尤其是哪些能体现全篇思想内容,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举足轻重,如:《荷塘月色》开篇一句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中的“不宁静”是一个关键词语,这是指朱自清作为具有“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凛然正气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时局,想“超然”而不安于这种“超然”的深沉的孤独和苦闷,可见作者去荷塘不是为了赏景而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从写作目的上看,文章不是抒情,而是述志,抓住了这个关键词语,也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主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