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肖邦故园》教案教学设计12

《肖邦故园》教案教学设计12

教案设计   2025-01-17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文本,走进肖邦、了解肖邦,与伟大的灵魂对话,把握文章的主旨,把欣赏肖邦音乐与理解肖邦思想深切结合,理解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内在关系。

2、能力目标: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走进肖邦、了解肖邦,与伟大的灵魂对话,把握文章的主旨,把欣赏肖邦音乐与理解肖邦思想深切结合,理解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美。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文的学习,教师要综合文艺的各方面的知识,来感染学生,通过学生们不断细读文本,来认识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的关系,认识大自然事物间彼此的关系,进而来理解升华为爱国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肖邦

有人说,音乐的出现是耳朵的幸运,波兰钢琴家肖邦在创作《波兰舞曲》的时候,才7岁。正如拜伦之于英国、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托尔斯泰之于俄罗斯肖邦是波兰民族伟大的儿子,他的一生不到40岁,却以自己的音乐作为大炮永远捍卫着波兰的尊严。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雅—伊瓦什凯维奇的神奇笔触,一起远赴东欧平原,凭吊波兰的圣地——肖邦故园,走进肖邦,聆听肖邦。

肖邦简介:肖邦(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 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 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 部谐谑曲、3 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夜曲,59 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一生都在创作。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二、进入文本,感悟故园景物美

(一)、自读文本,欣赏肖邦故园。

思考:阅读文章第1、2两节,作者写到了故园的小和简朴平常(又经受了战争的洗劫),而肖邦是伟大的,那么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①、折射出波兰民族的历史变迁,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②、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的、清寒的、简陋的”小屋里,这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劳苦大众,这为肖邦一生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伏笔。

③、故园虽小,但它非同寻常。它不仅成为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真是应了那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二)、欣赏故园四季的景色

1、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

明确:语句具体体现在课文第7节。这是总的写了肖邦故园的四季之美景。其特点是:这四季的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2、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

明确:这实际上是分写四季美景的部分,体现在文章的20——26自然段。结合起来的回答是:“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故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肖邦的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几节开头;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三、理解故园与肖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一)、故园对肖邦

思考:因为肖邦拒绝为俄国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演奏,为避免迫害,他离开波兰,后来到了法国,并长期定居那里。而文中所提到的肖邦故园仅仅是他出生后的几个月里住过,而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巴黎完成的,为什么是这里成为了他创作上的源泉呢?而不是巴黎?

明确:因为艺术家的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会给予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经拨动过他的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像池莉之于武汉,王安忆之于上海、马尔克斯之于马孔多、贾平凹之于陕西、福克纳之于约克纳帕塔法、苏童之于枫杨树乡、巴尔扎克之于巴黎一样。

(二)、肖邦对故园

肖邦对故园的爱是停不了的爱,是无尽的爱。

因为肖邦在此出生,他才会无限眷恋,常回探望故里。

肖邦青春年少总爱座在河边,坐在树下。

在肖邦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还专程告别。

在肖邦1848年的国外来信反映:我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眼前浮现出了故乡的景色。

肖邦临终前:最后一组玛祖卡舞曲出自故里,和这片土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肖邦的影响

在前面我们讲到了故园之景对肖邦的影响,那肖邦之家因为肖邦而对祖国、对祖国的人民又有什么样的反作用?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明确:

花丛中的大炮。(对敌人)

促膝谈心。(对同胞)

民族最坚韧的纽带、民族精神的支柱与基础。(对民族)

四、欣赏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一)、着重欣赏21-24节。

1、20节领起后面各节,用了一个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小屋与花园的关系。文段将二者比作船与海洋,突出了花园绿色的宽广与辽阔,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宁静广袤的波兰平原。或许,这是这无边无际的绿色孕育了肖邦音乐的灵性,为他对国家民族的挚爱打下了底子;而小屋则是宏阔的背景上的痕迹,它的存在如船之于海洋一般自然,也使这背景富有生机和活力。

2、春天的庄园特点非常鲜明,有树叶之“嫩黄”、蝴蝶翅膀之“娇弱”、日本樱花之“粉红”。将色调比作曲子,则是最“温柔”的;比作琴键上灵动的手指,则是最轻盈的速奏。在作者笔下,肖邦故园如同一个纯净天真的孩童,令人怜爱,或许正是这宁谧纯净的故园激发了肖邦对祖国最初的热爱。

3、第22节的景物描写,作者选取了最具季节特色的睡莲,最有诗意的夏日黄昏。作者说: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的确如此,在他的笔下,水面上的睡莲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而挺立的睡莲在水中的倒影则是歌中的叠句。甲虫与蜻蜓趴在莲叶上,莲叶倒映在水中层层叠叠,这些都是夏日里常见的景致,可在作者写来却如此富有意趣。

4、郁达夫说过,秋天是最富有诗意的季节,无论中外,诗人总是特别钟情于秋天。在作者笔下,肖邦故园呈现何种秋景呢?金黄的树冠,寂静的草坪,这是秋天特有的明净与成熟;小提琴在波兰的乡村是淳朴的存在,悠扬的声音仿佛看得见,四下里飘散开来。作者又选取了中国古诗人常用的一个意象——落叶,在脚下发出沙沙的声响,与小提琴的声音交汇成忧伤的奏鸣曲。作者在明净的忧伤里遥想当年也如同自己一样忧伤的肖邦,感受着他漂泊的人生孤独和愁苦。

5、作者最中意的还是故园的冬天:白雪覆盖了平原,寥廓,澄净而又深沉,那该是大弦低沉的吟唱吧。冰晶装饰了枝条,晶莹剔透,还能发出清脆的声响,自然是小弦的珠圆玉润。

(二)、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1、出众的景物描写,仿佛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

2、景语成为情语,而情语又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再现。

五、整体把握,欣赏文章的结构美

思考:文章开头已经有过对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后面几大段的景物描写是不是重复?可不可把后面的景物描写放到前面来?

明确: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一种音乐美、节奏美。后面的描写是对前面描写的重复凸显,如同音乐的重章叠唱,旋律尽显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

六、布置作业

见《名师一号》

板书:

肖邦故园

雅—伊瓦什凯维奇

故园——景物美

肖邦——情感美

情景——意境美

结构——音乐美

点击显示
【《肖邦故园》教案教学设计12】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48479/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