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
一、行如流水的叙述者。
很明显,课是经过长时间的磨砺。教者从“你如果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这一话题入手,引领学生开始展开想像与参与的翅膀。然后是沿了课文的思路,在充分探讨了太阳公公的的话后,引导进入两颗小种子命运的探寻。两颗小种子,初涉世事,因为“不听老人言”,所以自然“吃亏在眼前”了。在完成课时训练目标――反复地讲故事复述之后,教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话锋一转:这个故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就将本课的情意目标自然而不着痕迹地流露出来。人文思想的镌刻并不一定要嘶声力竭,也不一定要谆谆教诲,相反,有时春风化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令人击节的是,教者还进行了深一层次的研讨:我们的泥土是什么?学生或云教室,或曰知识,无论是什么,很显然,这一堂课已达到了或超过了文本所承载的厚度。
与文本尝试交流,与文本深度互通,其运行的载体就是教者行云流水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机制。
一堂课,以什么样的设计最为理想,答案也许是千变万化的,也许只有一种,那就是:孩子们被全神地吸引。离开这一点,就是锦囊妙计,就是孙子兵法,都不能漠视孩子们的参与度和投入程度,只有让孩子们觉得有趣且能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教学设计,才是最为合理的设计。白云出深岫,去来本无心,起乎所起,止于所止,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周主任的课也许离此尚有一段距离,但能以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叙述,确乎让人耳目一新。
二、行动研究的践行者。
在我们三年级组,去年教六年级的为数众多。虽都属“小儿科”教学,但三与六年级之间的差别还是明显存在的。年龄,习惯,技能,情感等诸方面,都让我们有着一个迫切的适应和转变过程。周主任在他的备课后记中也明确地道出了这次备课的出发点――就是针对三年级教学的特点,从预习、朗读和语言训练诸方面入手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历炼。
从大道理上讲,现在正是推行教育新政的时候,如何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益,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既减负又不减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目光绝对不能局限于文本的钻研,而千万不可放松乃至放弃对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深度思考:他们能做些什么?他们希望得到些什么?他们可以增长点什么?……
在《蒲公英》一课教学中,教者着眼点并不是课文情节的梳理与推进,而是将训练落实到具体的情境之中。
1、字词的落实。三年级的字词教学之重要勿庸赘言。如何教,如何教好才是问题根本所在。周主任在教学“嘱咐”一词时,层层推进,也许值得三年级老师思考。教者先问学生:回去预习了,查到“嘱咐” 的意思了吗?做了充分预习的学生自然不会放过这一表现的机会;周老师又追问“太阳公公嘱咐种子们什么呢?”,孩子们课文已经读熟了,一下就抓住了一些关键的地方。到这里,周老师还是没有“善罢甘休”:“平时有谁对你们‘嘱咐’过?”孩子们喋喋不休,在诉说的过程中,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感受着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体会着太阳公公对蒲公英种子的关爱。在这样深入体会的基础上再来朗读太阳公公的话,使一个原本陌生的词逐步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与自身经验结合起来 ,与学生内心的情感结合起来,让一个冷冰冰的词在学生心中有了温度,有了共鸣,有了反思与咀嚼的空间,从而于不知不觉间进入了自己的记忆模块。我想,这群孩子以后遇到这个词的造句时,一定不会觉得艰难;以后当家人告诉他过马路要小心时,他也许立刻就会想到曾学过一个词语叫“嘱咐”。有这样的效果,词语教学还要追求多少?
2、朗读的落实。
读的训练,在三年级的教学中,以我个人浅陋的见识认为,可能也存在一个过渡的阶段。告别大锅饭,告别纯粹的大声,从文本内在的韵律去还原声音,这也许是一个挺复杂的技术活。技术上升,就是艺术,哪怕是泥瓦匠。如何上升,当然离不了教师的指导与示范。可问题的实质是,有些东西真的是无法言传的。比如阅读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照着葫芦是可以画成个瓢,离开了呢?
周主任在这一课教学中阅读指导,麦子组长已分析透彻。大家所一致赞赏的是在最后一节语气变化的指导,真的有些出人意表之外。麦子评价说:教师的一点点提示就能给孩子很大的启发,一下子挑破孩子与文本之间的隔膜,并且指明了方向。
写了这些文字之后,忽然想到了一个词:行者无疆。这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个引人无数遐想的词语。明天,周主任会带给我们一堂什么样的课呢?我们期待,也祝一个小愿吧:愿行者越走越宽广。